“数字人主播直播间,有时一天能卖出几万块钱西瓜!”某数字人企业技术负责人透露,商家和数字人企业靠分佣模式都赚到了钱,“这是个很正向的过程。”
过去大模型被诟病“烧钱多、商业难”,但形似人类、声似人类,能与人类对话交互的AI数字人,可能正成为最快跑通大模型商业闭环的产品之一。
它们不仅走进了直播间、办事大厅、医院诊室,更逼近了盈利分水岭。
一、直播间里的“卷王”:24小时逼单,成本不到真人十分之一
“我们不太再区分真人和数字人了。”某技术负责人坦言。
在直播带货市场,核心指标是特定时间段能卖出多少货,至于是谁在播,已不再重要。
一位中级真人主播每月的综合人力成本普遍在2万元以上,而其状态最好的直播时段最多仅有四小时。对于季节性强、毛利低的生鲜产品,商家既难长期雇佣真人主播,也不愿承担日益沉重的固定成本。
数字人主播的优势瞬间显现:全天候工作。
西瓜这类产品,消费者决策可能只需几秒,直播画面核心是展现瓜的新鲜度——数字人直播的效率反而更高。
今年“618”期间,某头部电商平台就宣布1.7万品牌商家使用数字人直播带货。
数字人的带货“技巧”也在快速进化。过去它们只能机械重复固定内容,如今却能“读懂”直播后台数据,甚至学会了真人主播的“逼单”套路。
当观众超过50人时,数字人会主动触发逼单策略:
“下面我要放出多少单,请用户在屏幕上叩1!”——制造从众感和购买压力,让用户迅速进入购买状态。
数字人主播越来越像真人。
面对这种趋势,曾对数字人设限的大平台纷纷调整政策,顺势而为。
数字人的爆发不仅限于电商直播。调研数据显示,数字人已成为“用户活跃度和行业参与度最高的应用之一”,在电商、文娱、金融、教育等多个行业遍地开花。
数字人能跑通商业闭环,核心驱动力在于制作与运营成本断崖式下降。
行业数据显示,虚拟主播24小时直播成本,已低于真人主播的十分之一。某云服务资深人士透露,大模型推理成本一年内下降近60倍,多模态技术成熟,关键场景可用性显著提升。
从技术角度看,数字人已从过去依赖昂贵动捕设备和专业建模团队,演进至AI算法驱动自生成。如今只需上传一张照片、录制一段语音,AI便能生成虚拟形象。2024年推出的“零样本”数字人技术,仅需30秒形象数据和10秒声音数据,即可秒级完成复刻。
从运营成本看,某电商云平台公布其数字人平均成本不到100元/天。
成本下降直接推动数字人从试验性投入转向规模化部署。某云服务商案例显示,一家餐饮企业使用数字人进行6小时直播,成本仅为真人直播的15%,销售效果却达到了真人主播的85%。
教育行业也在经历类似变革。某头部教育机构在用数字人替代真人录制课程后,综合制作成本下降1/3,录制效率提升20倍。
数字人的商业变现模式已日渐清晰。在B端市场,主流模式包括SaaS订阅制、项目定制和销售分成三种。C端则有订阅服务、数字分身付费等。
游戏订阅服务已被广泛接受,但克隆数字人按月付费的模式在国内尚未形成大规模消费习惯。
二、深入腹地:数字人正在这些行业“抢真人饭碗”
哪些行业率先形成了数字人商业闭环?
数据显示,电子商务、卫生健康与社会保障、教育、金融是目前数字人应用最集中的领域。这一分布并非偶然——这些行业对交互体验有持续需求、场景结构标准化且数字化基础扎实。
简言之,最“饿”的行业最先用上技术。
哪里存在成本压力和服务缺口,数字人就在哪里找到切入点。
基于服务和营销场景的数字员工,天然具备“价值可测量、闭环高效率”的优势,在电商直播、基础客服等高容错场景率先爆发。
某智能科技公司超过一半的业务来自政府市场,尤其是政务大厅。政府通常采购全套方案,需要开箱即用的产品。
“这类数字人落地的核心,与项目亮点密切相关,”一位政务项目供应商分析,“数字人有明确的展示效果和示范效应,也能提升互动感。在公积金、社保等业务办理中,市民使用率较高。”
某国家部委曾在数字中国峰会上展示其“AI用药顾问”。这个与电信企业合力打造的数字人,可全天候提供基础用药答疑。相比传统静态问答终端,数字人能处理多轮问询,表情自然、声调亲切,有效降低了市民对技术系统的抗拒感。
某数字人企业技术负责人进一步预测,办事大厅等公共场所的数字人将迎来升级:它们能通过对方外貌、动作、语气判断情绪,从而做出有温度的回应。
这背后是数字人与大模型、环境感知系统的深度结合,使其获得真人般的“感受力”,从单方“照本宣科”变为真正互动。
“大模型也在与行业知识深度结合,向行业服务、行业营销等‘低容错、强专业化’场景延伸,”某云服务人士强调这是今年的重要趋势。
例如汽车电销数字员工,既要洞察客户需求灵活回应,又要基于车企实际参数精准解答,支撑用户决策。这需要深度提炼垂直决策链路,打造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
对垂直场景Know-how的沉淀和系统化封装,正成为竞争分水岭。
某智能科技公司人士观察到,数字人正加速渗透垂直行业。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某大型医院推出的数字人医生。
“以前患者进医院,和医生说不上几句话就结束了。现在数字人医生基于报告、医嘱和大模型分析,把信息详细解释一遍,并回答患者康复指导和健康问题——患者体验明显提升。”
“AI面试官”是另一个快速落地的方向,尤其在公务员考试、校园招聘、职业能力测试和培训中,数字人正成为低成本、高强度的训练替代品。
教育场景的另一类延伸是“数字导师”或“数字助教”。某科技巨头在其战略中将高校招生顾问、4S店销售专员、银行营销专员列为重点拓展方向,计划打造专用模型、对接教育SaaS、汽车CRM等系统的“行业智能Agent”。
类似应用的还有数字人律师。某智能科技公司人士认为,这是科技平权的好方式,能将专业服务门槛大幅降低。
游戏是另一个被看好的方向。“过去游戏里的NPC(非玩家角色)是固定脚本驱动的,”某技术负责人分析,“现在,数字人可以成为有独立‘想法’的角色。”
未来游戏中玩家与NPC之间可发展“关系”,实现沉浸式体验的质的飞跃,也为游戏设计开辟了新天地。
在这些场景中,数字人正超越工具属性,逐渐拥有“角色人格”。
并非所有需求都经得起考验。例如一些公司的展厅数字人,“除非是大企业,否则利用率很低。这些数字人多是租赁形式,按月付费。最终不少企业放弃了续费,”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三、混战与分野:谁能在数十万家企业中突围?
数字人应用爆发的深层逻辑,是大模型技术能力的突破。
“所谓的爆发,其实是依托于整个大模型的爆发,”某智能科技公司人士表示。2024年初,以多家领先企业为代表的大模型在成本与性能上的突破,显著提升了数字人效果,大幅降低了落地门槛。
数字人并非新概念,2020年前后元宇宙兴起时就曾进入大众视野。但直到2022年后大模型技术快速成熟,数字人才真正实现从“看起来像人”到“互动像人”的质变。
大模型对数字人的提升是颠覆性的。
此前制作高质量数字人是“高端定制”的代名词,如今通过AI驱动的图像建模与语音合成等技术,数字人生成已进入“普惠”阶段。
某技术负责人举例,在今年“618”期间,某知名主播的数字人分身与搭档在直播中呈现出真实、自然的日常互动。数字人还能实时捕捉弹幕进行语义分析,以标志性幽默风格回应观众,互动效果逼近真人直播。
“当用户的代入感接近现实后,对AI的心理防备基本就消失了,”该技术负责人说。
行业共识是,数字人接下来的大挑战是让它的大脑更聪明。
在技术商业前景驱动下,资本市场开始发力。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初,数字人领域投融资数量已接近去年全年总量,平均每起融资超1.5亿元,“技术–市场–资本”驱动正在加速。
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大家认为数字人利润高、前景好、门槛不太高,大量企业涌入,”某智能科技公司人士坦言。
不同统计口径显示,国内数字人相关企业数量差异巨大——从数十万家到数千家不等。但业内共识是:真正拥有“从建模到交互再到决策”全链条技术能力的公司凤毛麟角,企业正迅速分化出技术壁垒。
某数字人科技公司CEO直言:“未来很难靠单一维度构筑护城河。”真正的竞争力属于那些同时拥有2D/3D数字人建模及驱动渲染、语音识别及合成、对话能力、大模型和AIGC能力,并能将技术深度嵌入垂直场景的全栈式企业。
目前市场供应商格局呈现两极:一边是大型科技企业提供数字人底层能力、平台和解决方案;另一边是独立数字人公司扎根垂直行业,提供定制化交付和运营支持。
“大厂在软件工具、平台支撑、标准解决方案方面有优势,但我们这类公司会深入到行业客户的真实场景,做定制、做优化,以及细致的运营服务,”某技术负责人道出差异。
例如在直播电商市场,按效果付费模式需要根据数据复盘,调整视频页面或产品拍摄角度——这些细致运营服务依赖人力完成。
一大趋势是,数字人正从“虚拟形象”向“业务智能体”演进。
某云服务商人士提出:未来数字人向低成本个性化普及,成为“表达者”;数字员工则成为“决策者和执行者”。前者解决“怎么表现”,后者负责“怎么做事”。
融合拟人化形象与业务决策能力的数字员工,既是数字人技术的逻辑延续,也是其商业化的下一阶段。
四、临界点已至
从直播间里日销数万斤西瓜的数字人主播,到政务大厅里能读懂市民情绪的数字公务员;从医院里耐心解释医嘱的数字医生,到游戏中拥有“独立人格”的NPC伙伴——数字人不再只是科技的展示品,而成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当制作成本降至真人10%,当大模型推理成本一年骤降60倍,当数字人开始理解业务并参与决策——商业闭环已然形成。
技术的爆发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当数字人真正融入千行百业的毛细血管,成为人类能力的延伸而非替代,这场始于降本增效的变革,终将重塑我们工作与生活的形态。
大模型商业化曙光初现,而数字人正是那第一缕越过山脊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