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镜“火出圈”上半年销量暴涨10倍,年轻人抢疯了
2025-07-24 16:07:59

2025年上半年,智能眼镜电商成交量同比激增10倍,品牌入驻数量较去年暴增超3倍。商务部数据显示,超6900万消费者涌入市场,抢购包括智能眼镜在内的7400万件数码产品。一副副看似普通的眼镜,正与AI手机、AI电脑并肩成为Z世代的“潮流三件套”。



一、市场爆发,眼镜背后的数字狂飙


智能眼镜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达290.7万台,同比增长121.1%。全球市场同样火热,出货量预计550万台,同比激增135%。


价格门槛的降低成为普及的关键推手。国家补贴政策让智能眼镜均价从2000多元降至1500元左右。市场呈现清晰分层:AI音频眼镜价格在1000-1500元区间,AI拍摄眼镜约1500-2000元,而功能更强的AI+AR眼镜则站上3000元高位。上海消费者甚至能以1699元抢购到原价1999元的爆款鹦鹉绿智能眼镜。


技术进步让科幻场景成为日常:


重量突破:主流产品成功将重量控制在40克以内,接近普通眼镜的佩戴体验;


功能进化:实时翻译、视觉导航、智能提词、热量识别、支付功能全面普及;


拍摄革命:央视记者出镜时,摄像师仅凭眼镜完成第一视角拍摄,解放了双手。


“我们经历了智能眼镜从小众极客玩具向大众消费产品的转变,”深圳某创新硬件负责人感慨,“上半年我们的首购用户达81%,用户月活同比增长314%,使用时长增长171%。”当他说这番话时,眼前正浮动着智能提词器生成的文字。


二、华强北闪电战,百元级“平替”杀出


当主流品牌深陷缺货漩涡时,深圳华强北以闪电速度推出78-450元的“平替”产品。这些打着“华强北顶配”“工厂直销”标签的眼镜,在闲鱼、1688等平台单家月销轻松破千台。


华强北市场敏锐地将产品分为两大阵营:


AI拍摄眼镜(100-450元):具备听歌通话、拍照录像、实时翻译及物体识别功能;


AI音频眼镜(最低78元):主打录音、翻译、语音对话,类似蓝牙眼镜形态;


“280元左右的500万像素款卖得最好,线上线下一天能走二三十台。”闲鱼商家月牙透露。批发价更是低至235元,源头工厂的出厂价甚至探至190-200元区间。


华强北厂商奉行“快鱼吃慢鱼”哲学。“产品初期有小bug很正常,等成熟了再推,市场就被别人占了。”深圳某电子公司负责人道出行业心法。这些工厂采用“集成模式”——零部件外部采购+软件外包开发,标准款一周内批量出货,与品牌厂商数月研发周期形成鲜明对比。



不过一分钱一分货。消费者坦言:“拍照放大后画质不清晰,但第一视角记录够用。”还有录像延迟高、语音唤醒率低、APP适配粗糙等问题。即便如此,多数买家仍认为“百元要啥自行车”,退货率远低于品牌产品。


三、理想与现实,技术瓶颈下的众生相


高端市场战火同样炽烈。某AR旗舰新品开启预售后,2.6万人涌入京东抢购。其搭载的自研光学引擎将视场角提升至57度,自称“消费级AR眼镜全球最高水平”。


但繁荣背后暗流涌动:


社交媒体涌现大量“避雷帖”,控诉蓝牙连接不稳定、续航缩水、翻译延迟、重影色散等硬伤;


某头部品牌前员工直言当前智能眼镜是“伪需求”:“机身过重、镜片过厚、依赖手机APP”,离独立终端目标甚远;


行业大佬预判:成熟智能眼镜需等到2027-2028年多模态AI成熟期。


华强北产品虽能用低价满足尝鲜欲,却难解根本痛点。“测试国内很多智能眼镜,连书本文字都识别不清,说明基础硬件仍未达标。”某科技公司CEO点破行业窘境。技术瓶颈导致真实体验与宣传间存在巨大鸿沟——当理想中的“钢铁侠眼镜”撞进现实,骨感得令人措手不及。


四、未来战场,生态之争与临界点预测


尽管争议不断,资本已重注下筹。Meta豪掷35亿美元投资全球最大眼镜制造商;国内创新企业组建5000万基金培育AI原生应用。深圳供应链占据全球70%硬件产能,加速成本优化。


行业预测描绘出更壮阔的图景:


2025年AI功能渗透率将突破60%(2024年不足20%);


2026年全球出货量有望突破千万台;


2025-2029年智能眼镜年复合增长率将超60%


支付宝等平台正积极接入智能眼镜支付方案,拓展停车场缴费、语音打车等便民场景。当记者戴上AR眼镜开启导航,真实世界上立即叠加虚拟路线指示,“如同汽车抬头显示般清晰”。


未来胜负手在于生态建设。某领军企业CEO详解下一代产品蓝图:“当AI能‘看见’用户所见,信息传递将产生质变。”其与谷歌联合开发的新品将实现原生适配XR系统,完成生态无缝移植。这暗示着真正的竞争已从硬件参数转向空间计算与交互效率的深层革命。


2025年AI功能渗透率将突破60%,而四年前这个数字还不到20%。深圳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人们加班组装销往全球的眼镜,每副成本不到200元。这些看似矛盾的画面,正拼凑出人机交互革命的完整图景——当“看得见”的AI降临鼻梁,现实世界从此有了两个版本。

核心产品
    联系方式
      Public QR Code
      官方公众号
      Affairs QR Code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