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片人到贾维斯:数字人40年开挂史!
2025-07-25 15:19:11

今天咱们聊的“数字人”,可不是小时候看的动画片,也不是游戏里一闪而过的NPC,而是一群能在直播间里带货、在电视里播新闻、在手机里陪你唠嗑,甚至还能替你开会的“电子分身”。从1980年代那几位纸片人前辈,到今天能跟你眨眼、叹气、撩头发的超高精度小伙伴,数字人这一路升级打怪,简直比热血番还刺激。下面咱们就拆开揉碎,用2000多字把这段“进化史”和未来“剧透”一口气聊完。



一、80年代:纸片人打天下


1982年,英国电视频道里蹦出一个叫MaxHeadroom的家伙,顶着一张像素脸,用机械音吐槽电视圈,算是人类第一次在大众面前见到“虚拟人”的雏形。同一时期,日本动漫圈把“虚拟歌姬”林明美推上音乐排行榜,全靠手绘+赛璐璐片,一帧一帧描出来。那会儿别说AI了,连Photoshop都没有,全靠美工老师肝。


关键词:手绘、2D、概念先行、技术跟不上脑洞。


二、90年代到2005:CG登场,动作捕捉来了


90年代末,《指环王》里的咕噜第一次让全球观众见识到“动作捕捉”这四个字:真人演员穿着带反光点的紧身衣,电脑把动作数据绑到3D模型上。虽然咕噜长得丑,但动作流畅得吓人,观众直呼“信了”。这一阶段,数字人从2D纸片升级到3D模型,代价是成本高得离谱,只有好莱坞烧得起。


关键词:CG、动作捕捉、高成本、影视专属。


三、2007—2015:初音未来和语音合成


2007年,日本一款语音合成软件附赠了一位葱绿色双马尾少女——初音未来。用户只要把歌词+音符输进去,她就能“唱”出来。国内随后也诞生了洛天依。说白了,这一时期的技术关键词是“语音合成”+“二次元”,成本低、人设萌,年轻人疯狂买单,但人物表情、肢体基本靠手动K帧,离真人差十万八千里。


关键词:V家、语音合成、二次元狂欢、PGC为主。


四、2016—2019:AI开始“画龙点睛”


深度学习突然爆火,AI终于可以干“像人”的活了:


1.面部捕捉精度从几十个点升级到上千个点,眨眼皮都给你抓出来;


2.语音合成从机械音升级到“妈呀,这谁录音棚里念的”;


3.虚拟主播绊爱2016年在视频网站出道,聊天、讲段子、打游戏,24小时不下播。


与此同时,国内资本嗅到味儿,2018年洛天依跟某牛奶、某快餐品牌跨界联动,一晚上带货破千万。问题是:同质化严重,观众很快审美疲劳,好多虚拟偶像出道即巅峰,三个月就“查无此人”。


关键词:AI驱动、虚拟主播、商业化试水、生命周期短。


五、2020—2022:元宇宙概念火上浇油


2020年,“元宇宙”三个字把数字人直接推上热搜。大厂、小厂、创业公司、政府园区,全都在说“我们要搞数字人”。




1.技术:一张单反照片就能生成3D人脸,全流程云渲染,成本从百万级降到十万级;


2.场景:虚拟客服、虚拟主持人、虚拟导游、虚拟老师齐上阵,连新华社都出了AI主播;


3.硬件:手机、PC、大屏先顶上,VR/AR在展会里试水。


一句话总结:数字人从“噱头”变成了“工具人”,谁都能用一把。


关键词:元宇宙、降本增效、工具化、B端先行。


六、2023—2025:AIGC大爆发,数字人成了“多面手”


ChatGPT带火的“大模型”让数字人直接开了外挂:


1.一句“给我生成一个会讲段子的古风小姐姐”,十分钟就能产出高清形象+语音+文案;


2.数字人直播7×24小时不下播,全程自己写话术自己互动;


3.文旅局把苏东坡、李白“复生”做导游,观众一边看景一边背诗;


4.医院上线“虚拟医生”,先问诊再分诊,减轻门诊压力。


技术栈关键词:多模态大模型、云渲染、小样本学习、情感合成。


关键词:AIGC、超写实、情感交互、全场景渗透。


七、未来3—5年:数字人会往哪儿卷?


1.从“像人”到“懂人”


表情捕捉+情绪识别+大模型,让数字人不仅能模仿情绪,还能“读空气”。你眉头一皱,他就递纸巾;你嘴角上扬,他立马接梗。


2.从“大屏”到“在身边”


裸眼3D、全息投影、AR眼镜普及后,数字人就会从手机里“走”出来,站你桌上给你汇报PPT。


3.从“企业用”到“人手一个”


成本继续砍,开源模板+一键生成,未来每个人都可以用数字人开视频会议、拍短视频、当外语老师。


4.从“工具”到“伙伴”


长期记忆+个性化训练,让数字人记得你咖啡不加糖、讨厌香菜,甚至帮你安排旅行路线、提醒爸妈吃药。


5.“群智数字人”


不止一个数字人,而是一支“电子团队”:A负责写稿,B负责出镜,C负责剪视频,D负责发弹幕互动……人类导演喊一声Action,全体开干。


关键词:情感AI、空间计算、UGC爆发、数字分身、群智协作。


———

八、不得不说的隐忧


1.隐私:你的脸、声音、习惯全在云端,一旦泄露,分分钟被“深度伪造”;


2.伦理:数字永生、数字复活、AI替身,边界在哪?


3.版权:AI生成的“数字人作品”到底算谁的?


4.就业:直播带货、客服、导游、老师,会不会被大规模替代?


政策层面,国家已经陆续出台《深度合成规定》《AIGC管理办法》,核心就是一句话:技术可用,但红线必须画清楚。


九、一句话看懂数字人


1980:纸片人;2000:3D模型;2010:能唱能跳;2020:能聊能带货;2025以后:懂你、陪你、帮你干活。


如果把数字人比作一部手机,1980年代是“大哥大”,现在是“智能机”,未来则是“贾维斯”。至于能不能进化成“西部世界”里的德洛丽丝,就看技术、伦理、商业、政策四方怎么博弈了。


数字人的过去、现在、未来就给你“剧透”完了。下次再刷到虚拟偶像直播、AI客服电话、景区里的李白讲解,别忘了背后这条40年的“升级曲线”。技术的列车已经发车,咱们要做的,就是系好安全带,然后——看好自己的数据。

核心产品
    联系方式
      Public QR Code
      官方公众号
      Affairs QR Code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