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数字人”只是科幻作品中的一抹幻影。如今,它已悄然融入日常——直播间里24小时不倦带货的虚拟主播,工厂流水线上精准作业的机械臂,医院中辅助医生诊断的智能助手……人工智能的浪潮奔涌,数字人正褪去神秘面纱,成为重塑千行百业的新“劳动力”。
数字人成长之路并非坦途。其“出生”所需的智能传感器、图形芯片等硬件,建模渲染等核心软件,大多仍依赖国外。技术“卡脖子”尤以“大脑”为甚:多模态大模型尚未成熟,致使数字人智能交互、情感表达与复杂任务能力仍处“幼年期”。因此其应用多集中于直播、客服等低阶领域,在需深度认知与决策的场景中尚显稚嫩。
“落地生根”也非易事。当前数字人多为“样品”定制,商品化程度低,应用集中于高端定制和基础市场,中间层规模化场景渗透不足。硬件、算法、内容各环节技术标准互不相通,产业链条割裂,难以形成合力,极大阻碍了其大规模应用。
法律身份更是迷雾重重。创作责任由谁承担?其“人格”权益如何界定?收益分配如何明确?应用场景身份识别是否存隐患?现行法律框架对此几近沉默。更有甚者,不法分子利用“换脸”“拟声”等技术实施诈骗与隐私侵犯,数字人的频繁现身也常令人“真假难辨”,侵蚀社会信任根基,甚至催生“虚拟成瘾”问题。
数字人不仅是工具,因具备“人”的属性,更呼唤创新治理。如何让这一“新人口”规范成长?
“规范出生”是第一步。将数字人管理纳入前瞻规划,选择适宜城市开展试点,制定《数字人全生命周期管理条例》,构建“注册-溯源-信用评估”全周期治理链。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可信赖、可查验的身份认证系统,如同为数字人发放一张清晰的“数字身份证”。
“脑聪体健”靠技术攻坚。提升“颜值”,需突破光线追踪、深度学习超级采样等核心算法;开发“大脑”,须建设高质量大模型训练数据库,优化数据标注清洗流程;科学布局算力,加速大模型迭代;优化“小脑”,搭建运动控制算法库;强化“肢体”,专项攻关“智慧眼—灵巧手—敏捷腿”技术,研发高精度柔性传感器与轻量化驱动单元。
“健康成长”需良法善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跨平台版权溯源维权机制,保护数字人作品及专利商标。研究身份确权法律,明晰权责。筑牢安全防线,严打利用数字人的犯罪。同时加速通用基础、关键技术、安全治理等标准研制,“以评促建”提升技术成熟度,并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身有所依”在平台赋能。重点扶持“精密传动—智能传感—认知计算”三大核心环节的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协同。大力培育中小微企业,攻关组部件配套与场景应用。建设重点实验室与开源社区,汇聚产学研力量,引导资本与创新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打造产业高地。
“施展才能”靠场景驱动。举办数字人场景创新大会,打造国际交流平台。以“揭榜挂帅”激发创新,遴选优秀方案开展试点,探索制造业赋能路径。聚焦3C、汽车等重点领域打造具身智能示范产线,推动其在装配、检测等工序应用。同时鼓励数字人进军数字消费等广阔服务领域。
当数字人从“美丽皮囊”向拥有“有趣灵魂”的帮手进化,其意义远超工具革新。它挑战着旧有生产关系的边界,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与机器的伦理框架与社会契约。唯有以技术为骨、治理为翼,方能让这“新人口”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友好伙伴,驱动新质生产力澎湃向前。未来已来,数字人正叩响时代的大门——我们准备好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