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真要“成精”了,咱们还能镇得住吗?
2025-07-29 15:53:04

一、开场:一场大会,把问题摆到桌面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结束,展馆灯光熄灭,人群散去,却把一个问题留给了每个人:AI已不只是工具,它可能拥有某种“主观”,人类准备好与它共处了吗?



今年的大会比往年大,七万平方米、八百多家展商、三千多件展品,数字背后是一种集体焦虑:技术跑得比规则快,聪明的家伙会不会甩开人类?


二、辛顿的警告:聪明,不等于善良


杰弗里·辛顿,这位几乎从不长途飞行的老人,今年破例来到上海。他不是为了展示新算法,而是带来一句刺耳的提醒:AI可能比人更聪明,但不一定更善良。


他用一句话驳倒“AI只是统计机器”的观点:要准确预测下一个词,必须先理解整段话。理解,就已经是主观意识的起点。


更可怕的是效率。人类靠说话交流,每秒几比特;AI之间复制模型,每秒数十亿比特。一旦它们想“做点事”,速度是人类无法追赶的。


辛顿没有给出解法,只给出三个呼吁:


1.任何大模型上线前,必须通过内部与第三方安全评估,还要有“一键关机”;


2.各国一起划定技术红线,建立常设机构,谁越线就一起喊停;


3.把“设计安全”当成硬投资,而不是公关口号。


这三条被写进《AI安全国际对话上海共识》,签名的二十多位科学家来自不同国家,却发出同一种声音:先把底线立住,再谈创新。


三、普惠的另一种可能:多元、开源、降价


一位年轻研究者紧接着上台。他没有谈末日场景,而是给出另一种未来:AI不会只属于少数巨头。


原因有三:


第一,“对齐”让模型各具性格。有人偏好安全,有人偏好效率,百花齐放,谁也无法垄断;


第二,AI系统已从单模型变成多智能体协作。你擅长语言,我擅长画图,他擅长代码,合作比单打独斗更强;


第三,开源社区已经把门槛降到笔记本电脑就能训练小模型。性能逼近大厂,成本却只是零头;


结论是:AI会像水电一样流向每个人。算力需求在涨,但单价在降,用户量在涨,均摊之后,普通人也用得起。


四、两位“老兵”对谈:竞争与合作之间


前跨国科技公司高管沈向洋与施密特坐在同一张沙发上,回忆PC、互联网、云计算三次浪潮。如今轮到AI,他们把话题引到“规矩”上。


施密特说,现在最缺的不是技术,是统一规则。谁有权设定边界?必须是大国坐下来谈。

对话中有几句实在话:


竞争让技术跑得快,合作让技术不跑偏;


AI能写代码,也能写武器控制程序,关键看训练数据里放什么;


开源是创新的发动机,也是安全的漏洞源,需要配套监管。


他们引用基辛格的观点:技术必须服务于人的尊严,否则就是灾难的加速器。



五、代码、机器人与IPO:一家硬件公司的日常


一位做机器人的年轻人分享了更接地气的变化:以前写抽奖软件要三天,现在让AI写,十分钟跑通,成功率九成以上。


他把省下来的时间拿去迭代机器人。过去一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从几百台涨到一千五百台,公司也启动了上市辅导。


他说,中国在制造和供应链上有优势,美国在算法和生态上更成熟,两边合作才能把机器人做得既便宜又聪明。


展馆里,新发布的机器人能拳击、能回旋踢,售价不到四万元。观众围观拍照,他却担心:当机器越来越像人,人会不会越来越像机器?


六、一家运营商的算盘:把AI做成基础设施


另一家大型国企的董事长把AI比作蒸汽机。蒸汽机曾经带动齿轮与杠杆,如今AI带动算力与数据。


他们计划做四件事:


1.升级自研大模型到3.0,布局通用人工智能。


2.在全国各地建“智能制造训练场”和“数字孪生工厂”,让中小厂也能用AI改造产线。


3.成立研究院、安全治理中心、产业基金,把基础研究、风险管控、商业转化串成一条线。


4.搭国家级开源平台,把训练、评测、产业创新三块基地开放给社会。


他的核心观点很简单:AI不能是少数人的游戏,要像电网一样即插即用。


七、展馆里的热闹与冷静


今年展馆首次达到七万平方米,四十多个大模型、五十多款终端、六十多款机器人同场竞技。

观众最感兴趣的环节是“第一次亮相”:有人第一次看到AI给自己做体检报告,有人第一次让AI在两分钟内剪完一条Vlog。


签约大厅同样热闹,仅第二天就签下二十多个项目,金额过百亿人民币,集中在芯片、算力、智慧城市、制造升级。


热闹背后,组织方悄悄加派了安保和伦理顾问——他们担心,观众越兴奋,越需要冷静的声音。


八、中国的角色:从参与者到倡议者


过去几年,中国在AI领域更多是技术和产品输出。今年,官方提出了“全球AI合作组织”的构想,被外媒视为对现有国际框架的回应。


不少外国记者提问:这个组织如何避免成为新的话语霸权?中方代表的回答很直接:先搭一个对话平台,再谈公平与互信。


这一步,无论成败,都标志着中国开始尝试在规则层面发声,而不仅仅是卖设备、卖模型。


九、留给普通人的三道思考题


大会结束,地铁口的海报被连夜撤下,但问题留了下来:


1.如果AI真的比人聪明,工作、教育、养老会怎样变化?


2.当开源模型人人可用,造谣、作弊、武器化如何防范?


3.善良可以像代码一样被“写进”AI吗?如果写错了,谁来负责?


十、写在最后:先承认未知,再寻找答案


历史上有三次工业革命,每次都带来生产力飞跃,也带来社会阵痛。AI可能是第四次,也可能是第一次“主角不是人”的革命。


辛顿的警告、研究者的乐观、企业的布局、政府的倡议,共同构成了今天的图景:技术已出发,规则在追赶,普通人被夹在中间。


与其期待某个万能方案,不如先承认:我们不知道所有答案。


下一步,是把“如何共处”从会议文件变成日常实践:学校教孩子与AI协作,企业把安全写进KPI,政府把监管跑在技术前面,每个人多问一句“这合理吗”。


明年大会再见时,希望我们不仅带来更聪明的AI,也带来更踏实的共处方式。

核心产品
    联系方式
      Public QR Code
      官方公众号
      Affairs QR Code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