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AI眼镜杀疯了!“百镜大战”谁会笑到最后
2025-07-30 17:29:43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展馆里,人潮涌动,数家智能眼镜展位前被围得密不透风。其中一家头部品牌的展台前,等待体验的人群排成数条长龙,蜿蜒伸展,焦灼的期待弥漫在空气中。人们踮脚张望,只为亲身感受那架在鼻梁上的未来如何将虚实世界悄然缝合。



此刻,智能眼镜正站在时代的聚光灯下。一副仅具AI基础功能的眼镜,其核心不过是拍照与语音问答;而具备AR(增强现实)能力的眼镜则截然不同——它容许虚拟信息如透明图层般叠加于真实视野之上。导航路线、时间提示、文本信息……这些曾需掏出手机才能获取的内容,如今只消抬眼一瞥。这种虚实叠加的体验,正是当下“百镜大战”中令产品突围的关键所在。


这种虚实叠加的体验,正是当下“百镜大战”中令产品突围的关键所在。基于AR+AI技术,已有头部企业推出全球首个AR智能导航,用户可直接在近眼显示中调用导航功能;更联合支付平台首创“眼内扫码支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看一眼即付”。这些划时代的应用已悄然向首批用户开放,描绘着未来人机交互的蓝图。


更令人心潮澎湃的是行业共识:智能眼镜有望成为“长在头上的外延器官”。其摄像头、麦克风与播放器紧贴人体感官,天然具备成为“第一级”交互入口的优势。相比之下,手机仍需从口袋取出、点亮屏幕、解锁、打开应用——层级显然繁复得多。业内声音认为,未来五年内,智能眼镜极有可能完成对手机的替代使命。


市场的回应热烈而迅速。今年六月,某领先品牌首台量产眼镜成功下线;仅至七月底,其全球预售订单已突破三十万台大关。九月起,新品将在主流电商平台及线下眼镜门店全面铺开。值得关注的是,针对近视、远视及老花人群,产品支持将屈光镜片巧妙隐藏于镜架内,与光学显示波导片无缝贴合,确保舒适与视觉清晰两全。科技之光,首次温柔照亮了视力障碍者的日常佩戴需求。


当AR显示技术正着力解决当下的“出圈”难题,AI大模型则为智能眼镜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眼镜作为最贴近人眼、全天候且无需手动操作的交互入口,天然被视为大模型落地终端的最佳载体。目前,已有眼镜产品支持调用多个主流云端大模型,赋予用户自由选择与组合AI能力的权力;同时配置轻量化的端侧翻译大模型,确保在弱网乃至无网环境下,沟通的桥梁依然稳固。




2025年,智能体(AIAgents)的集中爆发,标志着AI能力从被动应答向主动执行跃升。随着应用生态的持续完善,智能眼镜化身为真正的“随身智能体”,更高效地代用户处理事务、连接服务。


大模型的持续进化将赋予眼镜更深远的使命——它可能沉淀个人全部数字记忆,形成可随身携带的“数字资产库”,甚至演化为映射真实自我的“数字分身”。想象一下,眼前浮现的不只是导航箭头,更是你记忆中的温馨路标;耳畔响起的翻译声里,或许藏着专属的知识图谱。当眼镜成为记忆与意识的延伸,其角色早已超越工具,成为个体在数字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坐标。


随着小米、阿里等科技巨头携资源与声量入场,“百镜大战”的硝烟愈加浓烈。业界对此持开放态度,大厂入局显著放大了整个品类的市场声量,这对尚处早期、需合力做大蛋糕的增量市场至关重要。


“百镜大战”的蓬勃,根基在于中国全球最完备的消费电子产业链与丰富的大模型开源生态。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坦言:“在国内整合硬件拼出一副智能眼镜并非难事,真正的壁垒在于将用户体验从60分提升至90分。”如何在保持外形轻巧时尚的同时,平衡计算性能、全天续航与合理成本?这道复杂的方程式,仍在等待整个行业交出更优解。


眼下“百镜大战”或许尚未达到顶峰,未来“千镜竞逐”亦非虚言。对于终局格局,业内预判生存下来的品牌数量或将十倍于手机品牌——眼镜作为兼具功能与时尚属性的个人化穿戴设备,其细分市场天然更为广阔:女性款、儿童款、老年款……丰富多元的长尾需求构成宽广护城河。只要品牌在特定垂直领域深耕细作、将体验做到极致,便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坚实阵地。


排队试戴的人潮终会散去,但这场围绕“鼻梁上的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AR显示正将现实世界点石成金,AI大模型则持续为眼镜注入接近人类助理的理解与行动力。当技术洪流奔涌而至,一个由眼镜承载的、更直观、更无缝、更懂你的数字生存界面已然在现实的土壤中萌发壮大。它并非冰冷的机器,而是温柔而强大的感官延伸——我们终将习惯,未来就清晰映在眼前。

核心产品
    联系方式
      Public QR Code
      官方公众号
      Affairs QR Code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