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吹响了“人工智能+”向深度应用、全面融合进军的号角。这份文件的核心精髓,正在于“应用”二字——牵住应用这个“牛鼻子”,方能将人工智能从技术探索的“盆景”转化为赋能千行百业的壮阔“风景”。
为何应用是那个决定性的“牛鼻子”?答案朴素而深刻:应用是技术生命力的唯一试金石。任何技术无论多么炫目,若无法解决真实世界的痛点,终将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逃枯萎的命运。人工智能的价值不在于实验室中的精度报表,而在于能否让工厂的机器更高效运转、农田的作物更茁壮生长、城市的交通更顺畅有序、医生的诊断更精准及时。唯有真正“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技术才具备持续生长的土壤与生生不息的动力。
中国在人工智能规模化落地的征途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备的产业体系、庞大的市场规模、海量丰富的应用场景,构成了一片沃土。场景的实践天然催生数据积累,海量真实数据反哺算法持续优化,算法优化又显著提升应用效能与可靠性——这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增强的闭环驱动。以制造业为例,从产线上视觉质检设备识别微小瑕疵,到供应链智能系统动态优化库存,真实的车间需求驱动着人工智能不断学习与进化。这种植根于实际应用的“数据飞轮”效应,正是中国推动人工智能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融合的底气所在。
然而,化“盆景”为“风景”,远非简单复制粘贴单个成功案例。关键在于打通全链条、实现全场景的深度融合。当前不少人工智能应用仍是孤立“盆景”:一个智能分拣工位、一个预测性维护模块固然亮眼,但若未能贯穿研发、设计、生产、管理、服务全流程,其效能便大打折扣。真正的“风景”要求我们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农业、交通、医疗、教育等传统领域深度渗透,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重大疾病防治等核心痛点,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能解决方案。让人工智能如同血液般流淌于产业肌体之中,方能实现从“单点智能”到“系统智能”的质变跃升。
构建支撑“风景”的坚实生态,基础设施是根基。算力网络如同新质生产力的“高速公路”,数据资源是驱动智能的“新石油”。没有高速泛在的算力支撑,复杂的人工智能模型运行将步履维艰;缺乏高质量、合规流通的数据要素,算法优化便是空中楼阁。需持续强化算力基础设施的统筹布局与普惠接入,推动跨行业、跨领域数据要素的安全有序流通与价值释放,为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平民化应用铺就坚实路基。同时,建立完善的标准规范与安全治理框架,确保这场深刻变革行稳致远。
牵住应用的“牛鼻子”,本质是超越对技术本身的迷恋,回归“技术为人服务、为发展赋能”的朴素初心。它要求我们俯身倾听机器轰鸣的车间、麦浪翻滚的田野、人潮涌动的都市……在真实世界的复杂肌理中寻找人工智能落地的坐标。通过海量、多元、真实的场景锤炼技术成熟度,依托庞大市场加速数据飞轮转动,凭借完备产业链实现技术的快速迭代与成本优化——这条以应用牵引创新、以规模驱动普惠的道路,不仅关乎效率提升与经济增长,更是要让技术进步的光芒穿透行业壁垒,最终惠及每一个角落。
当人工智能的“盆景”星罗棋布于千行百业,当技术真正在解决难题、创造价值中扎根生长,一幅生机勃勃的“智能中国”全景图必将在应用沃土的滋养下徐徐展开。这风景不仅属于技术本身,更属于一个以创新之力提升生产力、改善生活品质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