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直播间里的数字人越来越多了。但要是搁以前,不少人看到数字人直播,都会忍不住皱眉:要么是表情僵得像蜡像,要么是说话像复读机,要么是动作和台词对不上,看着特别出戏。那时候要是有人说 “数字人能比真人主播还厉害”,估计得被人笑 “想太多”。
但这两年,情况慢慢变了。就说今年年中,有个头部主播的数字人在直播间首秀,一下子让人改了看法。这数字人不光长得跟真人几乎一模一样,说话时还能根据场景灵活调整语气,跟另一个数字人搭档时配合得特别默契,播了 6 个小时都没出岔子,最后卖货卖了五千多万。有人说,这哪是数字人啊,看着比有些真人主播还自然。
不光是长得像、说得顺,现在的数字人还能玩梗、会互动。观众在评论区问 “这手机续航咋样”,它能马上从数据库里调出参数,用大白话说 “出差三天不用充电”,还能顺手调出测试视频;要是直播热度降了,它会自动喊来 “场控数字人” 发福利,让 “助播数字人” 补细节,一套操作下来,跟真人主播控场没两样。更细的地方,比如举杯时手腕轻轻颤一下,开玩笑时眉毛挑一下,这些小表情小动作都做得特别到位,让人看着不是 “出戏”,而是 “入戏”。
这一切的变化,其实都是数字人技术在背后发力。以前的数字人之所以 “一眼假”,不是厂家不想做好,是技术跟不上。那时候做数字人,都是把语言、声音、画面分开做,最后再拼到一起,结果就是说话和表情对不上,动作卡顿,听起来也没啥意思。就像用三块不一样的积木强行拼在一起,肯定不自然。
要让数字人真像 “活人”,其实特别难。得让它能同时处理语言、声音、画面,还得能理解观众说的话,及时做出反应,动作表情也得跟上情绪。就拿互动来说,直播间评论区的问题乱七八糟,真人主播会挑合适的时机回答,还会把相似的问题归到一起说,数字人要做到这一点,得先看懂评论、分析意图,再结合当下的直播节奏来回应,这背后需要一套特别复杂的技术。
现在的新一代数字人技术,就是解决了这些问题。它不再是把语言、声音、画面分开做,而是让它们 “协同工作”。比如根据脚本里的内容,自动调整语气、表情和动作 —— 说产品细节时,手指会自然指过去;强调优惠时,语气会加重;跟搭档聊天时,眼神会自然对视。就像一个总导演在后台指挥,让 “语言、声音、动作” 这几个演员配合默契,不出差错。
这种技术突破,不光让数字人 “像人”,更让它 “会思考”。它能根据产品类型调整说话方式:卖吃的,就会说 “咬一口会爆汁”“咽下去有回甘”;卖电子产品,就会对比参数,说 “适合学生党刷题”“打游戏不卡”。要是发现观众老问价格,它会主动说 “想知道优惠的扣 1”;要是有人开玩笑,它还能接得住梗。这样一来,数字人就从单纯的 “讲解工具”,变成了能带动气氛、促进成交的 “真主播”。
有人可能会问,就一个数字人技术,至于这么厉害吗?其实不然,数字人背后藏着的是一套完整的 AI 能力。要让数字人又会说又会动又会互动,得有能处理语言的大模型,能生成画面的技术,能实时计算的算力,这些不是单靠一个技术点就能搞定的,得是一整套技术 “组合拳”。
就像今年有个国际人工智能大会上,除了数字人技术,还有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深度学习平台、智能计算集群这些技术一起亮相,它们其实都是同一套 AI 体系的不同应用。比如说自动驾驶,现在已经能在全球很多地方提供服务了,累计跑了上亿公里,出事的概率比人开车低得多,还能接入全球最大的出行网络。它能在雨天、夜里精准避开障碍物,能在 0.01 秒内处理突发情况,甚至能听懂方言、看懂手势,这些能力其实和数字人技术是 “同源” 的 —— 都离不开能处理多类信息的大模型,能快速计算的算力,能灵活适配场景的框架。
说白了,这些技术能落地,靠的是从底层的计算能力、中间的模型框架,到上层的具体应用,形成了一个闭环。就像盖房子,得先有坚实的地基(算力),再有稳固的梁柱(模型),最后才能盖出各式各样的房子(应用)。只有每一层都扎实,上面的应用才能好用、耐用。
对企业来说,这些技术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以前做直播,要么花大价钱请主播,还得担心主播出问题;要么自己搭团队,彩排好几次,一场直播下来费时费力。现在用数字人,成本能降 80%,还能 24 小时不间断播,转化率反而能提高三成多。更方便的是,小商家不用懂技术,只要上传产品参数、优惠信息,系统就能自动写脚本、搭场景、定制数字人形象,谁都能用得起。
对用户来说,体验也变好了。以前看数字人直播,总觉得是在看 “五毛特效”,现在看着数字人自然地说话、互动,就像在看真人主播一样,买东西也更放心。就像自动驾驶,以前觉得 “机器开车不安全”,现在坐过的人会说,它起步稳、刹车缓,还能自动开门、报安全提示,比自己开车还省心。
其实,AI 技术好不好,关键就看它有没有用。以前有些技术,看着很厉害,但离实际应用太远,就像橱窗里的摆设,好看但摸不着。现在不一样了,不管是数字人能帮商家省钱带货,还是自动驾驶能让出行更方便,都是把技术落到了实处。
就像有人说的,未来 25 年,每个人都能有一个逼真的数字人。现在看,这个未来可能不用等那么久。当数字人不光 “像人”,还能 “超越人” 的某些能力 —— 比如不休息、不犯错、懂更多知识,当自动驾驶能在更多地方安全运行,当更多 AI 技术能解决生活、工作里的小麻烦,那时候,我们可能真的会发现:AI 不是遥不可及的高科技,而是每天都能用到的实用工具。
说到底,技术再厉害,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人。能让生活更方便、让工作更高效的技术,才是真的厉害。从数字人到自动驾驶,这些技术的进步,其实都是在朝着这个方向走 —— 让 AI 从 “炫技” 变成 “实用”,从 “实验室” 走进 “生活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