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眼镜如何在支付场景中领先全球?
2025-08-25 16:13:16

2025年被称为“智能眼镜元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多家厂商密集发布了新一代智能眼镜产品,几乎每隔几周就有一场新品发布会。这些产品在技术路线和功能设计上各有侧重:有的强调语音交互和AI助手,有的主打空间计算和沉浸体验,有的侧重视觉搜索与生成式AI,还有的试图将眼镜变为随身摄录工具。尽管方向各异,但它们在一个功能上达成了高度一致——支付。



自2025年6月某厂商首次联合支付平台实现“看一下支付”功能以来,多家品牌迅速跟进,陆续接入了从视觉识别到安全风控的完整支付能力。支付,正在成为智能眼镜从小众极客玩具走向大众日常工具的关键转折点。


一、支付为何成为行业共识?


支付体验的升级历来伴随着消费模式的变革。从现金到刷卡,从线上支付到二维码支付,每一次支付方式的变迁都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智能眼镜也不例外。


行业分析显示,当前智能眼镜的发展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技术成熟度,二是高频使用场景的缺失。


早期智能眼镜存在显示清晰度不足、续航短、佩戴舒适度差等问题,容易导致头晕、压鼻等不适感,难以满足全天候佩戴需求。随着光学模组轻量化、电池能效管理和结构设计的持续优化,目前主流产品重量已降至60克以内,续航普遍超过8小时,显示和传感稳定性也显著提升。技术瓶颈正逐渐被突破。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许多用户在购买智能眼镜后,仅因新鲜感尝试几次拍照、翻译等功能,便将其闲置。缺乏“必须带出门”的理由,是智能眼镜未能普及的核心原因。行业逐渐意识到,产品的成功不在于堆砌炫技功能,而在于能否融入用户日常,形成高频、刚性的使用场景。


导航和支付是目前最被看好的两大方向。对方向感较弱的人群来说,实时导航能在步行、骑行等场景中提供不打断行进节奏的路线提示,结合AI路径规划,实用性显著。而支付则是更高频的需求——成年人平均每日支付次数超过10次,覆盖早餐、通勤、购物等全链路生活场景。这种高频需求与智能眼镜“抬头即用”的交互方式高度契合。


某款眼镜的支付流程已较为成熟:用户先在配套App中绑定支付账户并录入声纹,支付时只需说出金额、看向收款码、确认支付即可完成交易。近期还有产品宣布支持识别商户收款设备,进一步拓展了支付场景。


在实际使用中,这种便利性尤为突出:早高峰买早餐不必腾手找手机,骑车买菜时无需停车扫码。支付不仅解决了用户痛点,更为智能眼镜提供了日常佩戴的强理由。


二、支付如何推动行业跨越临界点?


从历史经验看,支付功能曾是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普及的重要推手。二维码支付让手机从通讯工具变为综合交易入口,智能手表也因支付功能而成为日常佩戴设备。数据显示,某知名智能手表在接入支付功能后两年内,支付使用率迅速增长,约37%的用户将其作为常用支付方式。




智能眼镜正走在类似的路上。支付功能的引入,不仅提升了产品实用性,更改变了用户对设备的认知——从“可穿戴设备”变为“日常工具”。一旦支付场景跑通,产品使用频率和用户基础有望在两年内实现爆发式增长。


支付之所以被称为智能眼镜的“成人礼”,是因为它标志着产品从技术尝鲜阶段进入了实用阶段。它不仅是功能补充,更是生态入口。支付连接了消费、身份验证、服务调用等多个环节,为更多应用场景落地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为何领先全球?


在全球智能眼镜行业仍在寻找“杀手级应用”时,中国厂商已在支付功能上取得明显突破。这种领先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三方面结构性优势:


首先是支付体系的差异。欧美支付底层依赖银行卡网络和POS终端,交易多通过手机NFC“碰一碰”完成。这种模式难以迁移到眼镜——设备缺乏贴卡条件,摘下眼镜支付又违背了无感交互的初衷。相比之下,中国以二维码为主的移动支付已渗透86%的交易场景,基础设施完善,用户习惯成熟,无需改造硬件或教育市场。


其次是产业链的成熟度。中国拥有全球少有的完整产业链,从光学模组、显示模组、芯片到整机组装,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过60%。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供应链完备性上,更在于快速响应和协同效率。厂商可在几周内完成原型验证和量产调整,针对支付场景中的具体问题(如不同光照下二维码识别率)快速优化算法和硬件参数。


第三是生态协同速度。中国市场的统一性使得一旦某项能力被验证,产业链上下游能迅速跟进,形成规模化复制。多家品牌在短时间内相继推出支付功能,使其从单点创新变为行业标配。这种高效协同加速了用户习惯培养,也倒逼供应链和服务生态持续优化。


四、未来挑战与机遇


尽管增长迅速,智能眼镜仍处于早期阶段。2025年全球销量预计为350万副,同比增长230%,但相比智能手表年出货1.5亿台的规模,仍有巨大差距。行业需跨越三大门槛:用户习惯培养、产品形态优化、安全信任建立。


支付功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突破口。它不仅是高频场景,更是生态激活点。随着支付能力的普及,更多服务将围绕身份验证、消费决策、实时反馈等场景展开,推动智能眼镜从信息显示设备升级为感知-决策-执行节点。


当前智能眼镜市场仍处于“安卓前夜”——技术路线多样,标准尚未统一。中国凭借数字基建、产业链和生态协同的优势,已在支付落地方面取得先机。未来,能否将这种优势复制到更多场景,将决定谁能在下一代智能终端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核心产品
    联系方式
      Public QR Code
      官方公众号
      Affairs QR Code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