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消费电子市场呈现出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一方面,传统的智能手机市场增长见顶,甚至出现持续性的小幅下滑。分析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市场的出货量同比下降了接近4%,整个行业弥漫着一种疲软的气息。
然而,另一方面,一个曾经被视为“未来概念”的产品——智能眼镜,却异军突起,迎来了它的爆发之年。据权威研究机构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的出货量同比增速惊人地达到了110%。这种爆发性的增长并非昙花一现,此前已有机构预测,全球和中国市场的智能眼镜出货量都将迎来超过40%甚至120%的高增长。
那么,一个问题自然浮现:在手机都卖不动的时候,智能眼镜凭什么能够“卖爆”?其背后的增长逻辑究竟是什么?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这并非单一因素的推动,而是产品形态、技术变革和产业供应链三者共同成熟后,形成的系统性结果。
一、产品的涅槃:从“极客玩具”到“日常配饰”
智能眼镜并非一个新鲜概念。早在近十年前,就有科技巨头发布了第一款面向公众的智能眼镜产品。但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智能眼镜市场始终不温不火,难以走出小众极客圈子。早期的产品普遍存在许多致命缺点:头戴沉重,戴久了会不舒服;外观设计怪异,像来自未来的科学实验品,与日常穿搭格格不入;功能单一,除了简单的拍照和信息提示,找不到太多实用场景;价格高昂,动辄数千美元,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
转折点发生在近一两年。以市场上某款热销的联名智能眼镜为例,它的发展历程就极具代表性。该系列的第一代产品在发布后市场反响平平,整个生命周期的总销量不足三十万副。然而,其第二代产品在去年发布后,仅一个季度的销量就超越了前代的总和,如今全球累计销量已达数百万副,生产计划也在不断上调。
这款产品的成功,清晰地揭示了当前智能眼镜能够打动消费者的核心原因:它终于找到了“轻量化”、“时尚化”和“刚需化”这三者之间的完美平衡。
首先,是轻量化。新一代产品在集成更多硬件和更强性能的同时,成功将重量控制在了非常轻便的范围内,约五十克左右。这个重量与传统的高端太阳镜相差无几,保证了用户能够长时间舒适佩戴,而不会产生明显的负重感。
其次,是时尚化。它彻底摒弃了以往“机械感”的设计语言,外观与经典款的时尚眼镜几乎别无二致。厂商提供了多种颜色的镜框和超过百种的镜片组合,允许用户进行个性化定制。这使得智能眼镜首先是一件时尚配饰,其次才是一个科技产品,满足了用户日常的审美和社交需求。
最后,是功能的刚需化。它的核心功能得到了质的提升。其搭载的摄像头拍摄质量显著进步,可以拍摄高达千万像素的照片和高质量的视频,在某些生活场景中,已经可以替代手机进行快捷记录。音频系统也大幅升级,提升了音质和音量,并通过技术优化减少了漏音,保护了用户隐私。这些改进让它的核心功能变得真正“可用”甚至“好用”。
这款标杆产品的成功,为整个行业指明了方向。于是,我们看到,从去年到今年,越来越多的终端厂商加入了这场竞争,试图复制这一成功模式。新一轮的“百款大战”已经拉开序幕。有厂商发布了首款AI眼镜,主打第一人称视角拍摄和直播,创下了销售纪录;有互联网巨头被曝正在研发新品,计划采用高性能芯片和4K摄像头,瞄准长续航和高质量拍摄;还有公司依托自身生态,研发集成了导航、支付、比价等众多实用功能的眼镜产品。玩家的增多和产品的丰富,共同推动了市场热度的持续攀升和出货量的上涨。
二、技术的引擎:多模态大模型赋予灵魂
如果说,优秀的产品形态是智能眼镜的“躯体”,那么近年来飞速发展的AI大模型技术,则是为其注入了“灵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智能眼镜是人工智能的完美载体”这个观点主要在投资人和创业者圈子内流传。但从理论到普及,中间缺少一个关键桥梁。
这个桥梁,就是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的成熟。与传统智能设备只能执行预设指令不同,大模型具备了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以及处理多种信息(如图像、语音、文字)的能力。这使得智能眼镜的交互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从“命令式”升级为“对话式”和“情境式”。
具体来看,大模型为智能眼镜带来了三大核心价值:
第一,是实时交互与识别。用户看到不懂的外语菜单、路标或文档,无需掏出手机打开翻译软件,只需看着它并发出指令,眼镜就能通过摄像头捕捉画面,并利用大模型即时完成翻译和解释,实现“所见即所得”。
第二,是多模态融合理解。眼镜能够同时听懂用户的语音指令,并看懂用户所看到的场景,将两者结合,给出最精准的回答。例如,用户看着一朵花问“这是什么?”,眼镜能同时处理图像和语音信息,准确识别花的品种。这让它从一个简单的“摄像头”变成了一个理解用户所处环境的“情境助理”。
第三,是端侧智能的实现。随着模型压缩和优化技术的发展,现在一些轻量级的大模型已经能够直接在眼镜本地的芯片上运行。这带来了低延迟的响应体验和更好的隐私保护,即使在没有网络的环境下,也能完成一些基本的智能任务。
目前,市场上的热销产品无不将AI大模型能力作为核心卖点。有的产品其语音助手能够随时进行AI识物问答,识别动植物、进行实时翻译,甚至能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帮助用户管理健康。有的产品依托国内大型科技公司的大模型,将多语言翻译的准确率提升到了很高的水平,并针对演讲、直播等细分场景进行优化。更有巨头公司即将推出的产品,旨在将自身庞大的生态服务全面接入眼镜,实现导航、支付、购物比价、差旅提醒等功能的无缝衔接,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智能生活体验。
三、产业的基石:供应链成熟与成本下探
任何一个消费电子产品的爆发,都离不开成熟、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作为支撑。智能眼镜在过去难以普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产业链不成熟,导致成本高昂,售价昂贵,用户体验也难以保证。
近年来,这一情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智能眼镜正在迎来从“小众探索”走向“大众普及”的关键拐点。
在核心元器件上,技术不断突破。光学显示方面,关键的光波导模组厚度已经做得非常薄,透光率也大幅提升,带来了更清晰、更自然的视觉体验。芯片方面,制程工艺迭代到了更先进的水平,功耗显著降低,有效解决了设备发热和续航短的行业难题。国际芯片巨头发布了专为这类设备设计的新平台,支持在端侧运行AI模型;同时,国内芯片厂商也快速跟进,提供了更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推动了整体成本的下降。
更重要的是,中国完善的智能设备制造体系成为了智能眼镜普及的最大助力。业内主要的代工厂商经过多年积累,已经能够提供非常成熟的设计和制造方案,制造壁垒已被大幅削弱。这意味着,新入局的品牌商无需从头搭建生产线,可以更快速地推出成熟可靠的产品。
对于中小厂商而言,另一个利好是AI能力的获取变得简单。他们无需投入巨资自研底层大模型,可以直接接入现有的大型AI生态,通过合作的方式,快速实现语音交互、实时翻译、智能识物等核心功能,实现了“即插即用”。
所有这些供应链的成熟与协同,最终都直观地体现在了产品的售价上。早期智能眼镜动辄上万元人民币,如今主流产品的价格已经进入了更亲民的区间。许多产品的定价在两千元人民币左右,甚至有新品计划瞄准一千五百元至两千元的价位段。这个价格带已经进入了主流消费者能够接受的范围,为市场的规模化爆发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2025年智能眼镜市场超过百分之一百的增长,并非偶然事件或单一因素所致。它是产品形态经过多年试错后终于找准定位、AI大模型技术突破赋予其核心价值、以及整个供应链成熟使得成本大幅下探,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这三者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增长飞轮:好产品刺激了消费需求,旺盛的需求吸引了更多厂商入场并推动技术迭代,而技术和供应链的进步又反过来催生出更好、更便宜的产品。如今,智能眼镜正在逐步撕掉“鸡肋”和“玩具”的标签,展现出成为下一代个人计算入口的巨大潜力。它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