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不再只是科幻小说的主题,而是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刻变革的核心力量,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这一变革提供了系统性的路线图。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首部AI领域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
《意见》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
一、行动背景: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演进
2015年,我国全面启动实施“互联网+”行动。十年来,互联网应用生态逐步繁荣,渗透到生产、生活、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
如今,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是信息技术革命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化。两者虽然都属于通用性技术范畴,但在功能上有显著差异。
“互联网+”突出“连接”,通过网络连接传递信息,实现生产过程的流程再造和效率提升。而“人工智能+”在“互联网+”基础上,进一步叠加了认知能力,实现从“信息连接与扩散”向“知识运用与创造”的跃升。
这种跃升使得人工智能能够以更具变革性的力量,推动生产要素重组、价值创造方式升级、组织形态演化和社会治理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变革。
二、总体愿景:三阶段发展目标
《意见》提出了明确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六大行动:全景应用布局
《意见》部署了“人工智能+”6大重点行动,涵盖各行各业,面向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员工、消费者、政府部门、全球伙伴等各类主体。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方面,提出运用人工智能加速“从0到1”重大科学发现进程,助力“从1到N”技术迭代。加快科学大模型建设应用,推动基础科研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面,首次提出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围绕工业、农业、服务业,推动全要素智能化发展。让智能融入产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
“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方面,提出充分应用人工智能,打造体验消费、认知消费等新场景,催生AI手机、AI电脑、AI机器人等智能产品,推动人工智能走进千家万户、赋能千商万店。
“人工智能+”民生福祉方面,从工作、学习、生活等角度,提出激发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和再就业活力,助力大规模因材施教,积极构建更有温度的智能社会。
“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方面,从社会、安全、生态三个角度提出治理蓝图,如提升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优化自然资源要素配置等。
“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方面,把人工智能作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助力各国平等参与智能化进程,打造平权、互信、多元、共赢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开放生态。
四、八项支撑:夯实发展基础
《意见》提出强化8项基础支撑能力,构建人工智能的基础支撑体系:
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加强数据供给创新、强化智能算力统筹、优化应用发展环境、促进开源生态繁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策法规保障、提升安全能力水平。
在安全方面,《意见》提出加快提升安全能力水平。一是推动模型算法、数据资源、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等安全能力建设;二是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
需要提高数据质量、优化模型算法等途径,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迭代完善,尽可能消除模型幻觉等潜在风险。
五、挑战与风险:不容忽视的问题
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所答非所问”“模型滥用、误用”等情况。这些问题需要构建有力有效的监管与安全防护体系,主动做好风险应对。
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既包括因自身技术特点引发的数据投毒、算法黑箱、模型幻觉等风险,也包括在应用过程中被恶意伪造、滥用、误用等风险。
当前仍存在对人工智能作用认识不一致、供需对接不畅、应用落地存在“最后一公里”障碍等突出问题,亟须加强战略引导和统筹指导。
六、实施路径:系统推进“人工智能+”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意见》围绕行业应用需求和基础能力供给协同推进,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
一方面,以行业应用需求为牵引,统筹国内和国际,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对各行业各领域范式变革影响,围绕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等重点领域,前瞻谋划“人工智能+”工作着力点。
另一方面,以硬基础和软建设为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演进规律,结合内外部形势变化,围绕模型、数据、算力、应用、开源、人才、政策法规、安全等方面,系统构建人工智能基础支撑体系。
因地制宜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至关重要。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不一,资源禀赋各异,需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符合区域特点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
七、重要意义: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意见》的出台,为我国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提供了重要指引,明确了发展方向、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凝聚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有利于推动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充分发挥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等优势”,加强人工智能与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有助于拉动需求增长、加快动能转换、吸引全球对华投资,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全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红利。
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将超70%;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90%以上;而到2035年,我国将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专家认为,70%的应用普及率在2027年能够达到。人工智能需要先进行渗透,才能够有机地融合,产生“涌现”效应,最终达到指数级的效能。
《意见》为人工智能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也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