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将未来1-2年明确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关键窗口期。这一政策信号非常清晰,意味着人工智能将从实验室和技术探讨阶段,全面进入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创造实际价值的新时期。对于普通人而言,这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技术话题,而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创业与就业新风口。政策的导向是汇聚全社会资源,推动AI在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和全球合作六大领域实现突破。
那么,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人工智能+”浪潮中,作为既无雄厚资金也无顶尖技术背景的普通人,有哪些赛道值得关注并可以参与其中?未来的趋势又将如何发展?本文将进行简单朴素的分析。
一、人工智能未来的整体趋势分析
根据政策文件,未来的趋势核心在于“融合”与“赋能”,而非单纯的技术竞争。其发展将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应用为王,落地为要:技术的先进性很重要,但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效率、创造新价值将成为衡量AI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未来1-2年,将是各类AI应用场景百花齐放的阶段。
2.聚焦特定领域,而非通用智能:政策强调在生物制造、量子、6G等特定领域进行协同创新,在农业、金融、法律等垂直行业深化应用。这意味着创业方向需要更加精准和垂直,解决一个具体痛点比做一个“万能AI”更现实。
3.人机协同成为主流模式:AI并非要完全取代人,而是成为人的强大助手。政策多次提到“人机协同”、“新型组织架构”、“智能代理”,未来的工作模式将是人类智慧与AI效率的结合。
4.普惠与平等成为重要方向:政策着力推动AI向乡村延伸、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发展、弥合智能鸿沟。这预示着在toC(对消费者)和toG(对政府)领域,那些能降低门槛、提供普惠服务的应用将有巨大市场。
5.安全、可控、可信是发展基石:随着应用的深入,AI的治理、伦理和安全问题将愈发重要。合规、可靠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二、适合普通人创业的AI赛道分析
对于草根创业者来说,与其去挤“大模型训练”、“芯片研发”等需要巨额资本和高精尖技术的独木桥,不如聚焦于应用层和服务层,利用现成的AI工具去解决特定问题。以下是几个非常值得尝试的方向:
1.AI+内容创作(短视频/图文/短剧)
这是目前门槛最低、最容易上手的赛道。核心在于利用AI工具大幅提升内容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做什么:使用各类AI文本工具生成脚本、文案、创意;用AI绘图和视频工具生成或编辑素材;用AI音频工具生成配乐和配音。最终产出物可以是商业广告片、产品宣传视频、知识付费课程的图文内容、甚至是原创短剧。
优势:轻资产、单人即可操作、需求量大(几乎所有企业和自媒体都需要内容)。你不需要自己发明AI,只需要学会熟练使用这些“AI榔头”,去找“内容钉子”砸即可。
变现路径:一是接单服务,为中小企业、电商卖家、自媒体博主提供内容制作服务,按件收费;二是打造自有IP,通过发布高质量内容积累粉丝,通过广告、电商、付费订阅等方式变现。
关键点: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技术多深,而在于对社交媒体算法、用户喜好和行业需求的理解。需要不断学习新工具,组合使用,形成自己高效的工作流。
2.AI+垂直行业解决方案(轻服务与优化)
如果你对某个传统行业有一定了解,这就是你最大的优势。AI需要与传统行业结合,但行业里的人不一定懂AI,懂AI的人又不了解行业痛点。
做什么:例如,如果你熟悉婚庆行业,可以用AI工具为新人们快速生成多种风格的婚礼场景设计方案;如果你熟悉餐饮,可以用AI分析客流和菜品数据,优化菜单和营销策略;如果你熟悉农业,可以帮农户利用AI工具分析病虫害图片,提供初步诊断建议。此外,正如资料中所提,“AI内容优化”是一个确切的需求,比如为企业的宣传文案、产品介绍进行AI生成和人工优化,每单报酬可观。
优势:竞争相对较小,容易建立壁垒(行业知识+AI工具),客户粘性高。
变现路径:提供咨询服务、交付解决方案、按年收取工具使用费或服务费。
关键点:深度挖掘一个你熟悉的行业,找到其中重复性高、依赖经验、可数据化的环节,思考AI工具如何将其优化。
3.AI+消费与生活服务
政策特别强调了“培育智能服务业态”、“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这为toC方向的创业提供了指引。
做什么:
智能助理服务:为企业或个人提供定制化的AI助理服务,如日程管理、邮件整理、信息摘要、客户初筛等。
陪伴与情感消费:开发或利用现有的AI聊天机器人技术,针对特定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压力大的年轻人)提供陪伴、情感倾诉、语言练习等服务。
本地生活智能化:帮助本地的家政、物业、装修队等传统服务者利用AI工具提升效率,比如用AI生成装修效果图、用AI管理客户关系和派单。
优势:市场空间巨大,直接面向广大消费者,模式灵活。
关键点:极其注重用户体验和情感连接,产品需要简单易用、反馈及时。
4.AI+教育与技能培训(知识付费)
“人工智能技能培训”本身就被政策列为重点支持领域。这是一个“卖水给淘金者”的经典模式。
做什么:
技能培训:如果你率先掌握了某些AI工具的使用技巧,可以制作课程、开办workshop、组
织训练营,教其他人如何使用。从教小白用AI作图画图,到教职场人士用AI提升办公效率,都是需求。
智能学伴:利用AI工具为特定学科(如外语、编程、考试)打造互动式、个性化的学习工具和内容。
优势:需求刚性,现金流好,易于通过线上开展。
关键点:培训内容需要实用、立即可用,并能看到效果。建立自己的口碑和社群至关重要。
三、给普通创业者的建议
1.心态转变,从使用者入手:不要想着一上来就做技术研发者,首先要成为一个敏锐的AI工具使用者、组合者。善于利用现有资源是草根创业的第一步。
2.加入圈子,信息差就是机会:正如资料中所说,“一个人想要成功,一定要有一个正能量的圈子”。在多变的AI领域,闭门造车是不可行的。加入一些AI创业社群、关注相关的信息源,可以快速获取新知、发现需求、甚至直接获得订单。信息的优先获取往往能带来最初的机会。
3.从小处着手,快速验证:不要构想一个巨大的平台型产品。从一个非常小的痛点切入,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成本做出一个解决方案(MVP),去市场上测试,获取反馈并快速迭代。例如,先免费为3家小店做一条AI宣传视频,看效果如何。
4.注重学习与适应:AI技术迭代速度极快,今天的热门工具可能明天就被超越。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积极拥抱变化,是在这个领域生存的必备能力。
5.沉稳坚韧,不抱怨不放弃:创业之路必然伴随困难。正如那句提醒:“遇到任何事情沉稳、睿智!不要抱怨,抱怨会丧失一个人的智慧!”聚焦于解决问题,而不是陷入情绪内耗。
国家的政策已经为我们划定了重点,人工智能的浪潮不再是虚言,它正实实在在地重塑每一个行业。对于普通人来说,巨大的机遇不在于构建底层的基础设施,而在于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用AI的思维和工具去创新、去优化、去服务。未来1-2年的窗口期稍纵即逝,行动是关键。无论是选择AI内容创作、垂直行业服务,还是消费创新或教育培训,找准一个细分点,深度耕耘,你就有机会在这波“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个人价值与事业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