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实融合的下一个爆点:为什么说AI数字人潜力巨大?
2025-10-23 16:29:22

最近几年,AI数字人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从虚拟主播的生动播报,到博物馆里的数字讲解员,它们的身影不再仅仅是科幻电影中的元素。人们从一开始的惊奇、围观,到如今开始冷静地思考:这项技术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答案越来越清晰:AI数字人只有真正融入产业,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拥有广阔的前途。它不应该是一个孤立的技术展示,而应该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新工具。



一、现状:技术驱动下的快速渗透与潜力初显


当前,AI数字人产业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它的进步主要来自技术的突破,并开始在许多领域找到用武之地。


首先,是技术的飞速进步驱动了产业升级。几项关键技术的成熟,让数字人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是生成式AI和大模型的应用,让数字人不再是简单的“问答机器”。它们现在能够理解更复杂的语言语境,甚至能感知和表达一定的情感,对话内容更加自然流畅。二是神经渲染技术让数字人的外观和动作细节更加逼真,解决了“形似”的问题。三是边缘计算和5G网络,有效降低了实时交互的延迟,使得远程、面对面的流畅交流成为可能。这些技术共同推动数字人从“形似”走向了“智联”。


其次,应用场景正在变得多元化。数字人技术已经走出了实验室,在多个行业落地生根。在传媒领域,虚拟主播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在文娱领域,数字偶像拥有了自己的粉丝群体;在金融领域,智能客服承担了大量的基础咨询工作;在教育领域,虚拟讲师能够以更生动的方式传授知识。特别是在文旅行业,像一些博物院推出的虚拟星推官、历史景区的数字讲解员,都成为了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典型代表。


最后,产业规模与潜力已经凸显。数字人被视为数字经济的新引擎,市场需求在不断增长。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个行业的集中度还比较高。头部企业和顶尖的科研机构掌握着核心技术和发展方向,大量的中小型企业虽然有心入局,但面临着较高的技术和资金门槛,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产业的全面繁荣。


二、挑战:繁荣背后的多重瓶颈


尽管发展势头迅猛,但AI数字人产业若要实现规模化、深层次的融合,还必须正视并解决一系列核心挑战。


1.制作成本高昂。打造一个高质量、高智能的数字人,是一项投入巨大的工程。从前期的3D建模、绑定骨骼,到动作捕捉、语音合成与训练,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人才,成本动辄数十万甚至数百万。这对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或许可以承受,但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这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导致了“技术高门槛、应用难落地”的困境。


2.交互能力依然不足。目前很多市场上的数字人,其交互能力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它们大多依赖预设的脚本和简单的规则引擎进行应答。一旦用户的问题超出预设范围,或者处于复杂的、需要逻辑推理的场景下,数字人就容易“答非所问”,甚至犯一些常识性错误。在金融、医疗等对专业性、准确性要求极高的领域,这种能力的欠缺尤为突出,限制了其更深层次的应用。


3.场景融合存在脱节。很多时候,技术研发与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是错位的。一些数字人产品过于追求外观的精美和功能的炫酷,但在实际业务中能发挥的价值却很有限,变成了“数字花瓶”——好看,但不实用。企业引入技术的根本目的是降本增效,如果数字人无法实现这一核心目标,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4.系统整合困难重重。许多传统行业,如制造业、传统零售业等,其内部的信息系统往往建设多年,系统老旧,数据格式千差万别。将全新的数字人技术接入这样一个复杂的、非标准化的环境中,极易形成新的“信息孤岛”。数字人无法顺畅地调用业务数据,其服务就会变得不稳定、不准确,最终影响用户体验。


5.人才与商业化瓶颈。产业最缺乏的,是既懂AI技术,又深入了解特定行业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技术团队不懂业务场景,业务团队不理解技术边界,双方难以有效协作。此外,对于企业决策者来说,引入数字人技术的转型成本高,而投入产出比却常常不明确,这种不确定性严重阻碍了数字人规模化商用的进程。


三、解决方向:以深度融合释放产业价值


面对这些挑战,未来的发展路径必须以“数实融合”为核心,让技术真正下沉到产业土壤中,生根发芽。


1.构建需求导向的研发机制。技术研发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从行业痛点出发。在农业领域,可以开发“数字农技员”,为农民提供实时的种植、养殖指导;在金融领域,可以打造“数字顾问”,基于用户的风险偏好和资产状况,提供个性化的理财建议。只有确保每一项技术创新都直接服务于“降本增效”这个企业核心诉求,数字人才能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位置。


2.推动技术融合与生态构建。数字人不应是一个孤立的工具,而应成为连接各种技术的“智能中枢”。通过整合物联网、大数据和行业专有知识,数字人的能力将得到极大拓展。例如,在工业巡检中,数字人可以结合传感器网络传回的设备实时数据,进行故障预警和诊断;在智慧农业中,它可以综合分析土壤、气象等数据,给出更精准的生产建议。建立一个跨行业的专业知识共享库,将能快速提升数字人在不同领域的专业服务水平。


3.切实降低使用门槛与成本。为了让中小企业也能享受到技术红利,需要从多个层面降低成本。一是提供平台化服务,支持企业以租赁或分时共享的方式使用数字人,变“购买资产”为“购买服务”。二是开发低代码甚至无代码的工具平台,让非技术背景的业务人员也能通过简单的拖拽和配置,定制和调整数字人的功能与对话内容。三是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推动制定行业技术标准,促进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与数据互通,从根本上减少整合的难度。


4.强化商业化落地的支撑体系。政府的引导与政策支持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在重点行业建立应用示范试点、提供转型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第一个吃螃蟹”的风险。同时,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应加快培养懂技术、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打通从技术研发到行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只有当企业能够清晰地算清投入产出账,数字人才能从一项“新奇体验”转变为日常运营中不可或缺的“常态化工具”。


AI数字人产业的未来,不在于创造出更多外貌惊艳的“虚拟偶像”,而在于能否成为水务工人身边的“检修助手”、成为银行客户信赖的“理财专家”、成为田间地头指导生产的“农艺师”。它的核心价值,必须也必然体现在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上。通过技术下沉、场景深耕与生态共建,我们有信心突破当前“技术高门槛、应用低渗透”的困境。文旅等先行领域已经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将如同星星之火,引燃其他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燎原之势,最终让AI数字人从舞台上的明星,转变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坚实力量。

核心产品
    联系方式
      Public QR Code
      官方公众号
      Affairs QR Code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