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数字人现场演示翻车:如何看待AI的“遗憾”与希望
2025-11-14 16:07:10

2025年11月13日,百度世界大会的舞台上,发生了一起备受瞩目的“翻车”事件。当工作人员试图与重点推介的“慧播星”数字人——“数字人罗永浩”进行实时互动时,链接却意外失败。几次尝试未果后,现场只能以“留下一个悬念”匆匆收场。这一幕,通过直播镜头,迅速传遍了网络,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随后的演讲中坦言“有点遗憾”。他补充道,在之前的演练中,这项技术的效果“非常令人惊艳”。这句“遗憾”,轻描淡写,却承载了巨大的分量。它背后,是技术理想与现实落地之间那道常常存在的鸿沟,也是所有前沿科技探索者必须直面的挑战。


一、“翻车”现场:理想照进现实的瞬间波折


我们不妨先回到那个“翻车”的瞬间。在一个旨在展示最新技术成果的最高规格舞台上,核心演示环节出现故障,这无疑是一次公关意义上的挫折。舆论的反应是可以预见的:有嘲讽,有质疑,有对百度技术实力的不信任,也有对AI热潮是否过于泡沫化的进一步怀疑。


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将目光停留在“翻车”本身的戏剧性上,或许会错过更重要的东西。李彦宏的“遗憾”,并非一种推诿或狡辩。在技术研发,尤其是AI这种高度复杂的前沿领域,从实验室环境、受控演练到公开、复杂的现场环境,存在着无数变量。网络延迟、服务器负载、现场信号干扰,甚至是某个未曾预料到的代码分支,都可能导致演示的失败。演练时的稳定,不能完全等同于商用时的可靠;而现场的一次失败,也并不能全盘否定技术本身的价值与进展。


事实上,新闻中也提到了另一组数据:今年“双11”,83%的开播主播使用过慧播星数字人,开播直播间数同比增长119%,GMV(商品交易总额)同比提升91%。这些数据或许不如现场演示那样具有视觉冲击力,但它们是从真实商业场景中沉淀下来的数字,它们说明这项技术已经在实践中被广泛采用,并产生了切实的经济效益。舞台上的“遗憾”与应用中的数据,共同勾勒出一幅更完整的图景:AI技术正在高速前进,但这个过程绝非一帆风顺,它充满了调试、修正和偶尔的尴尬。


二、李彦宏的“金字塔”:重新思考AI的价值分配


在这次大会上,李彦宏还谈及了一个比单次演示失败更具根本性的问题——AI产业的泡沫争议与价值结构。他提出了一个“金字塔”模型的观点,极具启发性。


他认为,过去的AI产业结构是一个“正金字塔”。这个金字塔的底层是芯片。芯片厂商,作为提供算力基础的核心,拿走了产业中的绝大部分价值。建立在芯片之上的模型层,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相对减少;而最顶端的应用层,收获的价值则是最少的。这种结构在李彦宏看来是“不健康且不可持续”的。因为如果支撑技术创新的基础工具(芯片)成本过高,而最终创造实际价值的应用端却无法获得相应回报,那么整个产业的创新动力就会受阻,形成所谓的“泡沫”。


而他理想中的未来,是一个“倒金字塔”结构。在这个结构里,芯片厂商依然赚钱,但其上承载的模型层应该创造出十倍于芯片的价值,而基于模型开发出来的各类应用,则要创造出百倍的价值。这描绘了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AI生态:基础技术是肥沃的土壤,但真正繁茂的,是生长在这片土壤上的参天大树(模型)和茂密森林(应用)。


这个观点的核心在于,AI的真正价值最终必须通过“被用起来”来实现。算力是成本,模型是工具,但只有当它们转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应用时,才能产生巨大的、倍增的社会与经济价值。李彦宏说,“当AI能力被内化为一种原生能力时,智能就不再是成本,而是生产力。”这句话点明了关键。我们不应该再把AI看作一个需要额外付费的、昂贵的附加功能,而应将其视为如同电力、互联网一样的基础设施,内嵌到企业运营和个人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而驱动根本性的效率提升和模式变革。




三、从“智能涌现”到“效果涌现”:AI正在跨越临界点


基于对价值结构的重新认识,李彦宏进一步判断,我们正在跨越一个全新的临界点:从“智能涌现”走向“效果涌现”。


“智能涌现”阶段,我们更多地是为AI本身表现出的能力而惊叹。无论是大模型在对话中展现出的逻辑性、知识广度,还是它在绘画、写作上表现出的创造力,都让我们感到新奇和震撼。但这个阶段,AI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演示”和“玩具”的层面,它“看起来很美”,但离解决核心问题、产生实际效果还有距离。


而“效果涌现”阶段,意味着AI开始真正“干活”了。它不再是展厅里的概念车,而是开上马路、承担运输任务的实用车型。新闻中提到的数字人技术、代码智能体技术,以及能在通用场景中自主演化、寻找“全局最优解”的技术,都是“效果涌现”的例证。

数字人不再仅仅是能动的虚拟形象,而是在直播电商中实实在在地提升开播率、工作时长和销售额。


代码智能体可能正在帮助程序员自动生成代码、查找漏洞,显著提升开发效率。

自主决策技术或许正在优化物流路径、管理电网负荷、辅助医疗诊断,在复杂的现实约束条件下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方向:AI正在从“炫技”走向“务实”。它的评价标准,从“能否做到”变成了“做得有多好、多省、多快”。李彦宏强调,“AI不再是‘看起来很美’的演示,而是‘用起来真香’的解决方案。”这句话,既是对行业的展望,也像是为那次遗憾的演示所做的一个注脚——一次演示的失败固然遗憾,但更重要的是,这项技术是否已经在无数个我们看不见的角落里,默默地、稳定地创造着“真香”的效果。


四、拥抱不完美:在曲折中前行的AI未来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次演示失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


它首先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技术的复杂性远超想象,通往成熟的道路必然布满荆棘。对于企业和研发者而言,它敲响了警钟:必须重视技术的鲁棒性和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光有“惊艳”的演示效果是不够的,必须经得起真实世界的考验。


对于公众和观察者而言,这次事件则是一次很好的“祛魅”。它让我们看到,光鲜的AI背后,也有着所有技术演进过程中共有的脆弱和不确定性。我们应该给予前沿科技更多的耐心和更理性的期待,避免因一次失败就全盘否定,也避免因一次成功就过度吹捧。


李彦宏说,“今天任何一家企业,只有用好AI才能立于不败,任何一个个体只有用好AI才能掌控未来。”这并非危言耸听。AI带来的生产力变革是结构性的、不可逆的。它就像当年的蒸汽机、电力和互联网一样,将重塑几乎所有行业的竞争格局和个人的工作方式。拒绝它,就可能被时代抛下;拥抱它,并学会与之协作,则可能打开新的增长空间和个人发展可能性。


百度世界大会上的那次“遗憾”,就像AI发展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它记录了一次技术展示的不完美,但也折射出一个产业在狂奔中的思考与转向。从对单点技术炫技的迷恋,转向对健康产业生态和价值创造的追求;从对“智能”本身的惊叹,转向对“效果”落地的执着。


AI的未来,不会是一片坦途。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翻车”和“遗憾”,还会面临伦理、就业、安全等更深刻的挑战。但方向已经清晰:那就是让AI从高高的云端走下来,走进工厂的流水线,走进医生的诊断室,走进农民的田地,走进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成为一个沉默而强大的“原生推动力”。


演示可以失败,但进程无法阻挡。当AI真正开始在各行各业中“效果涌现”时,今天舞台上的这点“遗憾”,或许在未来回首时,只会被看作是一个小小插曲,记录着技术在通往实用与普及之路上,一次必要而诚实的磕绊。

核心产品
    联系方式
      Public QR Code
      官方公众号
      Affairs QR Code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