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保住饭碗并活得更好
2025-11-18 15:46:13

科技的发展总是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如今,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席卷全球,它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客观认识这种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回顾历史,从蒸汽机到电力,从计算机到互联网,每一次重大的技术突破,都曾引发人们对“机器取代人”的担忧。然而,历史也告诉我们,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复杂的,它同时具有“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替代效应是指新技术直接接管人类的工作,导致原有岗位消失或减少;创造效应则是指新技术催生出新的产业、新的职业和新的工作方式,从而开辟新的就业空间。这两个效应并非同时等量发生,它们在不同时间、对不同群体、以不同强度发挥作用,最终对就业的总体影响取决于两者动态平衡的结果。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已经显现。它能够执行规则明确、重复性高的认知和体力任务,因此,诸如数据录入、电话客服、生产线质检等岗位正面临直接冲击。一些初级的行政、文秘、会计工作任务也可能被人工智能工具高效完成,导致对这些岗位的需求下降。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结构性失业,部分劳动者会因为技能过时而暂时失去工作,这是就业政策需要最先关注和化解的风险。


然而,我们更应看到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创造效应。它正在催生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职业,例如人工智能训练师、数据科学家、算法工程师、机器人协调员等。同时,人工智能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许多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了产品和服务成本,这反过来会刺激消费需求,扩大经济规模,从而间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工作模式本身。远程办公、弹性工作、平台零工等新就业形态日益普遍,劳动者可以更灵活地安排工作和生活,甚至同时为多个雇主提供服务。


纵观历次技术革命,就业的演变呈现出几个清晰的特点。


第一,就业岗位加速更迭。从工业革命时期机器替代手工业者,到信息时代计算机淘汰打字员,岗位的消亡与新生始终在发生。而人工智能时代,这一进程大大加快,岗位创造与替代的规模和速度都远超以往。


第二,就业环境持续改良。技术将劳动者从繁重、危险、枯燥的工作中逐步解放出来,工作环境从最初的恶劣工厂,发展到如今的智能化办公室和远程居家办公,工作自主性和舒适度不断提升。


第三,就业结构优化升级。劳动力持续从农业向工业,再向服务业转移。人工智能正推动就业结构向更高层次迈进,知识密集型、智能密集型的岗位占比越来越高。第四,就业形态更加多元。从固定的全日制工厂用工,到兼职、临时工,再到如今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各种灵活就业,工作的形式前所未有地丰富起来。


人工智能对就业而言,确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机遇在于,它能创造高质量的新岗位,改善工作条件,提升生产效率。挑战在于,它可能加剧就业市场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大量中等技能岗位被侵蚀的风险。如果应对不当,可能导致收入差距扩大,部分劳动者被边缘化,形成“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此外,人工智能也带来了新的权益保障问题。在平台经济和算法管理下,劳动者的工作可能被精确监测和量化,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驱动下,可能导致工作强度过大、身心俱疲。对于大量灵活就业人员,他们的劳动合同关系、社会保障等如何适应新的就业形态,也是一个亟待探索和创新的领域。


面对这些挑战和机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阻挡技术进步,也不能放任自流,忽视其社会影响。关键在于主动作为,科学应对,让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形成良性互动。


首先,必须强化就业优先的政策导向。在制定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划和政策时,应将促进就业作为优先考量因素。要建立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动态评估机制,合理把握技术应用的节奏和范围。应大力支持那些能创造更多就业的“就业友好型”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特别是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中,要注重通过技术赋能稳定和扩大就业。


其次,核心在于大力提升劳动者的就业技能。社会和教育体系需要前瞻性地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职业变迁趋势,建立技能需求的动态预测机制。要将人工智能的通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职业培训体系。鼓励高校、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及时增设相关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对于在职劳动者,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顺利转岗到新的就业领域。


再次,要加快创新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新就业形态下的劳动者权益保障。需要研究制定适应平台用工、远程办公、人机协同等新型工作模式的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基准。要探索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将更多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保障体系,试点并推广职业伤害保障等制度。同时,要关注算法管理可能带来的问题,研究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防止算法对劳动者的过度控制。


最后,要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的能力。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建设智能化的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岗位信息与人才需求的精准匹配。要构建多维度就业监测网络,对受人工智能影响较大的行业和群体进行重点监测,并建立从监测、预警到干预的全链条应对机制。对于因技术冲击而失业的劳动者,要及时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转岗培训和必要的生活兜底保障,确保民生底线牢固。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它给我们带来的不是确定的失业未来,而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塑造的就业新图景。通过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和劳动者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政策引导和积极的技能提升,我们完全有能力化解风险、把握机遇,在人工智能掀起的时代浪潮中,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让技术进步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

核心产品
    联系方式
      Public QR Code
      官方公众号
      Affairs QR Code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