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详尽科普】数字人领域的所有“黑话”解释都在这里了
2025-07-15 16:24:26

朋友们,是不是感觉“数字人”这词儿最近火得不行?从直播间里能说会道的带货主播,到电影里逼真到让你起鸡皮疙瘩的虚拟角色,再到手机银行里24小时在线的智能客服,这些由代码和数据构成的“新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闯入我们的生活!但你是不是也经常被一堆听起来高大上的专业术语搞得一头雾水?今天,咱们就来一场深度“术语扫盲”,把这数字人江湖里的“黑话”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你听!



一、基础概念篇:数字人到底是个啥?


1.数字人(Digital Human/Virtual Human):这个就是总称啦!指的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动作捕捉等等一堆高科技手段,在数字世界里创造出来的、具有人类外观特征(有的还能模拟行为、表情、声音甚至思维)的虚拟角色。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活在电脑、手机或者网络世界里的“人”。


2.超写实数字人(Photorealistic Digital Human):这类数字人的终极目标就是——骗过你的眼睛!它们追求极致的真实感,皮肤纹理、毛孔、汗毛、眼神光、微妙的表情肌肉运动,都力求和真人一模一样。常出现在高端广告、电影特效、需要高度信任感的场景(比如虚拟新闻主播、金融顾问)。


3.虚拟偶像(Virtual Idol):这是数字人里非常火的一个分支!它们通常拥有精心设计的二次元或偏写实风格形象,主打娱乐市场。唱歌、跳舞、直播、代言、发“数字专辑”…运营团队像打造真人明星一样打造它们,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捏他”(指粉丝)。


4.数字分身(Digital Twin/Avatar):这个概念范围很广。它可以指:

真人的数字映射:通过扫描、建模,在虚拟世界里创造一个高度还原你本人的虚拟形象(比如用于元宇宙社交、线上会议);


特定角色的虚拟形象:用户在游戏、社交平台中自定义或选择的代表自己的虚拟形象;


AI驱动的代表形象:一个虚拟形象背后可能由AI驱动,代表某个服务(如智能客服)。


5.AI数字人(AI-Powered Digital Human):强调这个数字人的“大脑”是人工智能!它不仅能动、能看,更重要的是能“思考”和“交互”。它能理解你说的话(自然语言处理),能和你聊天对话,能根据情况做出智能反应。这是当前技术发展的核心方向,让数字人从“花瓶”变成有“灵魂”的助手或伙伴。


6.数字员工(Digital Employee/Virtual Workforce):这类数字人定位非常明确——打工!它们被设计用于承担特定的、通常是重复性或标准化的企业工作任务。比如:7x24小时在线的智能客服、虚拟HR面试官、产品讲解员、培训师、数据分析员等。目标是降本增效。


二、技术实现篇:数字人是咋“造”出来的?


1.建模(Modeling):这是造人的第一步——搭骨架、塑形体、捏脸蛋儿!就像雕塑家一样,只不过用的是3D软件。目的是在计算机里创建出数字人的三维几何形状。


扫描建模(Scanning):用专业设备(如结构光扫描仪、多相机阵列)对真人进行全方位扫描,快速获取高精度的三维模型和纹理信息。这是获得超写实模型最高效的手段。



雕刻建模(Sculpting):像玩数字橡皮泥,艺术家使用ZBrush等软件手动雕刻细节,自由度更高,适合创作非写实或风格化的角色。


参数化建模(ParametricModeling):通过调整预设参数(如身高、体型、五官比例)来生成模型,常用于需要快速生成大量差异化角色的场景。


2.骨骼绑定(Rigging):模型建好了,是硬的,动不了。绑定就是给这个模型装上“虚拟骨骼”和“控制器”系统。想象一下给木偶装提线!绑定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数字人后续动作是否自然流畅。绑定点位(权重分配)尤其关键,决定了肌肉如何随骨骼运动。


3.驱动(Driving/Animation):让绑好骨骼的数字人动起来!有几种主流方式:

关键帧动画(KeyframeAnimation):最传统也最费时的方法。动画师像做定格动画一样,手动设置模型在关键时间点的姿态(关键帧),软件自动计算中间过渡帧。精细度高,但成本巨大。


动作捕捉(MotionCapture/MoCap):当前影视、游戏、直播的主流技术!通过捕捉真人演员(动捕演员)身上的标记点(光学动捕)或传感器数据(惯性动捕、视觉动捕),将其动作实时或后期映射到数字人骨骼上。极大地提高了动作的自然度和效率。动捕棚就是干这个的专业场地。


AI驱动(AI-Driven Animation):未来已来!利用深度学习模型,根据输入的文本、语音、甚至视频,自动生成数字人的口型、表情和肢体动作。比如输入一段文字,数字人就能自动“说”出来并配上相应表情手势。语音驱动(Voice-Driven)和文本驱动(Text-Driven)是其中重要的子类。


4.渲染(Rendering):把3D模型、动作、光影、特效等等数据,最终计算生成我们能在屏幕上看到的2D图像或视频的过程。实时渲染(Real-TimeRendering)要求速度快(如游戏、虚拟直播、元宇宙),牺牲一些画质;离线渲染(OfflineRendering)追求极致画质(如电影),但耗时很长,一帧可能渲染几小时甚至几天。


光线追踪(Ray Tracing):模拟光线在场景中的真实物理传播路径,能产生极其逼真的光影、反射、折射效果(如水面、金属、玻璃),对硬件(GPU)要求极高,是当前提升真实感的关键技术。


全局光照(Global Illumination,GI):计算光线在场景中所有表面之间多次反弹后的照明效果,能产生非常自然柔和的阴影和间接光,是真实感渲染的核心。


5.表情系统(Facial System/Facial Rigging):让数字人“会说话”、有喜怒哀乐的核心!比身体绑定更精细复杂。


Blend Shapes(形状键/变形目标):预先制作好一系列基础表情(如闭眼、张嘴、皱眉、微笑),通过混合这些基础形状的权重来组合出复杂表情。应用非常广泛。


FACS(面部动作编码系统):一套基于解剖学的、描述面部肌肉运动单元(AU)的标准。基于FACS的系统能更精确、灵活地控制面部表情,常用于高精度需求。



6.语音合成(Text-to-Speech,TTS):让数字人“开口说话”的技术。把输入的文字转换成自然流畅的语音。现在主流是神经语音合成(Neural TTS),基于深度学习模型(如Tacotron,WaveNet),声音自然度、情感表现力大大提升,甚至能模仿特定人的音色(音色克隆)。


7.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AI数字人的“大脑皮层”。让数字人能理解人类说的话(文本或语音),分析意图、情感,并生成合适的语言回应。涉及分词、词性标注、句法分析、语义理解、情感分析、对话管理(DM)等多个子领域。


8.多模态交互(Multimodal Interaction):指数字人能够同时理解和融合多种感官输入(模态),并做出综合响应的能力。比如:


它能“看”到你的手势(计算机视觉)。


“听”懂你的指令(语音识别ASR)。


“理解”你的文字提问(NLP)。


然后通过说话(TTS)、表情(表情驱动)、动作(动作驱动)等多种方式综合回应你。这是实现自然、沉浸式人机交互的关键。


三、应用与运营篇:数字人怎么用?怎么活?


1.虚拟直播(Virtual Live Streaming):用数字人形象替代真人主播进行实时直播。主播通过动捕设备(有时结合面捕)驱动自己的虚拟形象,与观众互动。形式多样,从二次元Vtuber到超写实主播都有。需要强大的实时渲染和低延迟动捕技术支撑。


2.中之人(Actor behind the Avatar/Seiyuu):特指在幕后操纵和扮演虚拟偶像、Vtuber的那个真实的人(或团队)。中之人提供声音、表演和个性,是虚拟角色的灵魂。中之人和虚拟形象的绑定关系是运营的核心机密和资产。


3.人设(Character Setting):指为数字人(尤其是虚拟偶像、虚拟IP)精心设计的背景故事、性格特点、外貌特征、声音风格、行为习惯、价值观等全套设定。一个丰满、独特、讨喜的人设是吸引粉丝、建立情感连接的基础。


4.数字资产(Digital Assets):在数字人领域,特指构成数字人的所有数字化的、可重复使用的元素。包括:


核心资产:3D模型文件、绑定文件、贴图纹理、材质球、表情库、标准动作库、音色库。

运营资产:人设文档、宣传图片/视频、特定服装/道具模型、直播素材等。这些资产是企业的宝贵财富,需要管理和复用。




5.动捕棚(MotionCaptureStudio):专门用于进行高精度动作捕捉的专业场地。通常配备:

高密度、高精度光学摄像头阵列。


特殊反光或主动发光标记点(Marker)。


校准设备。


配套的动捕软件系统。


可能还有同步的面部捕捉设备(头盔式或独立摄像头)。


6.面捕(Facial Capture):专门用于捕捉人脸(特别是细微表情)的技术。设备包括:


头盔式面捕:演员戴头盔,头盔上的摄像头近距离捕捉面部标记点或肌肉运动,精度高,常用于影视。


无标记点面捕(Markerless Facial Capture):利用普通摄像头(如手机前置摄像头)结合AI算法,实时追踪面部关键点(Landmarks)来估计表情,便捷性高,常用于直播、游戏。


7.虚拟制作(Virtual Production):在影视拍摄中,利用包括数字人、实时渲染引擎、大型LED屏幕(Volume)等技术,将虚拟场景与现实演员/道具实时合成,直接在拍摄现场呈现最终画面效果。数字人可以作为虚拟场景中的角色参与其中。


数字人的未来已来


从基础建模到AI驱动,从虚拟直播到数字员工,数字人领域的技术术语描绘的是一个正在快速膨胀的宇宙。理解这些“黑话”,不仅是为了跟上潮流,更是为了看清这场技术革命如何重塑娱乐、服务、商业乃至我们与“人”交互的方式。


超写实数字人正在模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AI驱动赋予它们“灵魂”,让交互变得智能而自然;虚拟偶像和数字员工则开辟了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劳动力市场。技术栈的每一个环节——建模、绑定、渲染、TTS、NLP、多模态交互——都在飞速迭代,推动着数字人从“能看”到“能动”,再到“能思考”、“能共情”。


挑战依然存在:如何让表情更加细腻自然?如何实现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情感理解?如何降低高质量数字人的制作与运营成本?如何建立伦理规范?但毋庸置疑的是,数字人已不再是科幻概念,它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融入我们的现实。掌握这些术语,就是掌握理解未来的一把钥匙。当你的手机助手、直播间主播、甚至工作中的同事都可能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数字人时,你准备好了吗?这场虚拟与现实的共舞,才刚刚开始!

核心产品
    联系方式
      Public QR Code
      官方公众号
      Affairs QR Code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