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镜技术科普:碳化硅光波导到底是个啥黑科技?
2025-07-18 16:01:45

在2025这个时间点,碳化硅(SiC)光波导确实是业内最炙手可热的方向之一。它把高折射率、低损耗、轻量化一次性打包,解决了传统玻璃或树脂波导被吐槽最多的三大槽点:厚重、彩虹纹、视场小。不过,实验室里还有氮化镓复合波导、超表面平面光学这些“后浪”在排队,只是离真正量产还有一段距离。



下面咱们用聊天的方式,把技术掰开揉碎讲清楚。


一、光波导到底是干嘛的?


一句话:让微型投影机发出的光在镜片里“反复横跳”后,精准射进你的眼睛,形成虚拟图像。


早年用棱镜,后来用玻璃波导,再后来是表面浮雕光栅(SRG)和体全息(VHG),在到秋果计划最新发布的全球首款可量产的碳化硅光波导眼镜——Wigain Omnision XR眼镜,各家都在追求三件事:更大的视场角(FOV)、更轻薄的镜片、更少的杂光与彩虹纹。


二、为什么碳化硅突然成了“香饽饽”?


1.折射率2.7,比玻璃(1.8~2.0)直接高出一截


折射率越高,光就能被“锁”得越牢,全内反射效率更高,于是可以减少波导层数。以前三层玻璃才能覆盖的视场角,现在一层碳化硅就能搞定,厚度直接从3mm干到0.7mm。


2.彩虹纹克星


彩虹纹的元凶是不同波长衍射率不同。碳化硅超高折射率+纳米级刻蚀,可以把色散压到最低,肉眼几乎看不到彩虹边。


3.轻、薄、抗摔


材料本身硬度9.5,仅次于金刚石,日常刮擦根本不慌;同时热导率是玻璃的100倍,散热更好,长时间高亮度显示也不烫脸。


4.工艺惊喜


传统SRG用纳米压印,树脂折射率上不去;碳化硅直接上DUV光刻+反应离子刻蚀,精度<5nm,半导体那套成熟工艺搬过来就能用。


三、和其它方案PK,差距多大?



一句话总结:


玻璃和树脂方案已经触到天花板,碳化硅把“性能”和“量产”第一次同时拉满;体全息理论上更好,但材料跟工艺还没完全走通;氮化镓、超表面这些“未来战士”仍在实验室刷经验。


四、“后浪”技术提前剧透


1.氮化镓(GaN)复合波导


折射率也能飙到2.8,且能直接做单片集成MicroLED,省掉外部光机。现在卡在GaN晶圆尺寸和缺陷密度,预计2027以后才看得到量产。


2.超表面(Metasurface)平面光学


用一堆纳米天线直接“掰弯”光路,理论上0.3mm就能完成成像,FOV100°+。但设计复杂、制造精度要求变态,目前只活在论文和Demo里。


3.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光栅混合方案

主打可电控调焦,想用在可变焦AR,但透光率和响应速度仍是硬伤。


如果你2025年想买一副真正“能戴出门”的AR眼镜,认准“刻蚀碳化硅光波导”大概率不会翻车:它把厚重、彩虹纹、暗光三大槽点一次性打包带走。


至于氮化镓、超表面这些“次世代”,一旦良率和成本搞定,很可能在2027~2030掀起新一轮换机潮。不过到那天,碳化硅已经把市场蛋糕做大,AR眼镜也该像智能手表一样随处可见了。

核心产品
    联系方式
      Public QR Code
      官方公众号
      Affairs QR Code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