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数字人效果把我自己都吓了一跳。”去年6月,当罗永浩看到自己的数字分身完成近7小时直播带货,创下5500万元GMV时,在社交媒体上写下了这句评语。微表情、声调、习惯性动作的精准还原,让本尊都吓了一跳。
屏幕上,数字人精准复刻了他标志性的挑眉、撇嘴等微表情,在双人直播中与搭档实现自然打断、同步说话甚至相互对视的细节。
同样令人惊叹的是刘强东的数字人直播首秀。他的虚拟形象在镜头前几乎完美复现了本尊的肢体语言、手势和口音,连最细微的手指动作都真实还原。开播不到1小时,观看人数突破2000万,整场成交额超5000万元。
这些场景在2025年的直播电商行业已不再新鲜。数字人主播正从“一眼假”的电子摆件,变成动作自然、能接梗玩梗的“类人”存在。但一个根本问题也随之浮现:当数字人直播间越来越普遍,真人主播会被取代吗?
一、爆发:数字人直播为何突然站上C位?
头部主播数字分身创造的亮眼数据只是表象。数字人直播的真正爆发,植根于技术瓶颈的突破与商业逻辑的转变。
过去三年,数字人经历了从“皮套人”到“类人”的关键跃迁。2022年前后,虚拟主播“我不是白吃”带货三个月GMV才破千万,远低于腰部真人主播水平;某短视频平台推出的虚拟形象令颜欢,上线9个月后逐渐沉寂。
而如今,技术壁垒已被层层击破:
多模态融合让数字人实现“形神音容”统一,罗永浩数字人直播中40%的动作实时生成,全程完成8300个动作无循环;
AI大脑实时决策系统能同步分析弹幕、商品点击等数据,动态调整话术策略;
高效复刻技术仅需10分钟真人视频样本,即可克隆声音、表情甚至标志性语气词
成本结构的变化更让商家无法抗拒。传统直播间需要导演、策划、三维设计等庞大团队支持,如柳夜熙这类精度的数字人,单期视频成本高达50万元以上。
而新一代2D仿真数字人采用静态扫描技术,通过40-60个相机矩阵扫描建立模型,制作周期和成本大幅降低。某餐饮企业使用数字人直播6小时,成本仅为真人直播的15%。
数字人月成本仅真人团队的1/10,却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规避了真人主播的体力限制和潜在舆情风险。
数据证明了转型成效:某电商平台618期间,1.7万商家采用数字人直播,带动平台整体转化率提升30%,累计GMV超140亿元。使用了数字人的商家GMV平均提升62%,降低80%直播运营成本。
当技术突破与商业回报形成闭环,数字人直播从试验品变成了必需品。
二、边界:数字人难以跨越的三重门坎
然而GMV的光环下,数字人直播仍面临难以逾越的体验鸿沟。
互动天花板是首要挑战。尽管技术厂商宣称弹幕回复率达95%,但面对复杂场景时,数字人仍显僵硬。真人主播能根据用户反馈即时调整话术节奏,而数字人遇到非常规提问往往答非所问。
今年初有网友发现,在某数字人直播间发送“开发者模式”指令后,无论要求多离谱,数字人都机械执行,导致场面失控。这种缺乏情感判断的互动,难以建立深度信任关系。
信任感落差在黄金时段尤为明显。去年某头部机构推出的数字人“一一”,虽在交互能力上优于多数产品,其流量数据仍不及李佳琦真人直播间的十分之一。
罗永浩数字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其真人IP积累与成熟选品体系。离开名人光环,数字人难以复制真人主播特有的情绪感染力和即兴创造力。
平台规则适配暗藏风险。今年上半年,不少商家反映花费数万元购置的数字人,开播不到一月就因“直播违规”多次封禁。表面是平台对数字人推广持谨慎态度,深层原因则是数字人直播中内容重复、形象同质化易被判定为录播。
技术局限使多数商家仅将数字人用于非核心时段。白天真人主播负责引流造势,深夜则由数字人接棒维持直播间运转——这种“日真人夜数字人”的混播模式,成为平衡效果与成本的现实选择。
三、进化:从替代到共生的角色重构
当完全替代尚不现实,行业正探索数字人与真人的新协作范式。在第五届中国新电商大会上,某电商集团高级副总裁提出“真人+数字人双轨生态”正在重塑人货场逻辑:
真人专注选品创意与情感连接;
数字人承担标准化讲解与长尾时段覆盖;
头部主播IP价值被技术无限扩展,一个IP可同时服务千个直播间
这种分工的本质是能力互补。蒙牛悠瑞通过数字人实现全时段直播,结合动态策略调整使转化率提升33%;知识博主艾弥儿的数字人凭借海量知识储备,将用户平均停留时长拉升至101%。
而在产业层面,数字人正推动资源重新配置。中小商家成为最大受益者——某电商平台618数据显示,头部商家采用真人与数字人混播,中小商家则更多转向纯数字人直播。
技术普惠让县域乡村、小微工厂也能拥有“5500万级的直播间”。某技术厂商宣布将于10月开放数字人技术,普通用户通过“零代码”操作界面即可定制数字人,成本较传统机构降低80%以上。
数字人并未消灭岗位,而是催生了AI训练师、虚拟形象设计师等新职业。头部主播的价值也从个人表现力,延伸至数字分身开发与运维的知识体系。
四、未来:颠覆性变革还是渐进式融合?
数字人直播的终极形态将走向何方?市场数据揭示出明确方向:
中国虚拟人带动产业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的3334.7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6402.7亿元;AI数字人市场增速更为迅猛,2024年规模约41.2亿元,相比2023年增长85.3%,预计2029年将达到250.5亿元。
技术演进路径已清晰可见。下一代数字人将突破单一直播场景,向多模态交互平台进化。某厂商的NOVA技术中,实时决策等核心能力可无缝迁移至智能客服、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场景。
在医疗领域,数字人医生可结合患者病史提供个性化诊疗建议;在教育场景,虚拟教师能根据学生表情实时调整授课节奏。
监管与伦理挑战随之凸显。当数字人直播从头部主播扩展到全民应用,版权归属、内容责任认定等法律空白亟待填补。头部主播若将数字分身授权第三方使用,可能重蹈“切片授权”覆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代言”问题产品。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人机关系的重构。某集团高级副总裁在行业会议上强调:“技术的进步正在将头部IP价值无限扩展。”当每个实体企业都能拥有自己的“罗永浩”,当县域果园通过数字分身直达千万消费者,直播电商的竞争本质将从流量争夺转向价值创造。
五、本质:工具革命还是认知革命?
数字人直播的真正颠覆性,不在于取代了多少真人主播,而在于重塑了我们对“人”的理解。
某电商平台的双轨生态实践表明,最具竞争力的模式是真人主播与数字人协同:真人发挥创造力与情感共鸣,数字人提供持久标准化服务。这种协作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也放大了人的价值。
数字人直播的爆发恰逢一个技术拐点——当大模型突破认知瓶颈,当渲染技术跨越恐怖谷效应,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开始溶解。消费者在罗永浩数字人直播间疯狂下单时,购买驱动力已从“真人推荐”变为“信任体验”。
未来的直播形态将是“人”的重构:真人主播进化成创意策源者与情感连接者,数字人则成为能力放大器与服务延展体。某知识博主的数字人将用户停留时长提升101%的背后,本质是真人知识体系与AI持久力的价值叠加。
当技术厂商宣布“让每个个体拥有自己的数字分身”,这场变革已超越工具升级,成为个体创造力的解放运动。数字人不会取代主播,但会重新定义主播——从个人才艺表演者升级为AI增强型超级个体。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采用数字人直播的中小商家月度营销成本下降72%,GMV却增长210%。在东北某小城的服装批发市场,老板娘王姐的数字人分身正在用当地方言讲解新款连衣裙。
她的实体店从未有过如此多的线上客户。
数字人不会完全取代真人主播,但正在重塑直播行业的成本结构、时间维度和能力边界。未来的赢家属于那些能将真人创造力与数字持久力无缝融合的玩家。
当直播间灯光亮起,镜头前坐着的可能是人类,可能是代码,更可能是二者的共生体。屏幕那端的消费者早已不在乎这些——他们只为信任与价值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