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都在抢!数字空间这个新风口凭啥这么香?
2025-08-08 15:18:13

引言:热潮之下的本质


近来,数字空间,一个关于未来互联网形态的概念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吸引了众多科技力量的投入和资本的追逐。数字空间这个概念描绘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紧密交织甚至可能超越现实的虚拟世界。这个热潮并非凭空而来,它背后是多种数字技术长期发展、融合交汇的结果。但当我们拨开喧嚣,探究其核心,会发现它并非仅仅是技术的堆砌,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对“人”本身在数字时代地位的重塑——将传播与创造的权力交还给每一个个体。



一、媒介的真相:始于人,归于人


要理解这场虚拟世界的变革,首先要重新认识“媒介”本身。传统的媒介观,将其视为传递信息的工具或渠道,这已经显得狭隘。更本质地看,媒介是连接人与世界的桥梁,是感知和经验外部世界的“中介”。从这个角度看,人自身就是最原始、最核心的媒介。我们用身体感官感知世界,用表情、手势进行交流。


历史上,文字、印刷术、广播、电视等技术,都在延伸人体的某一部分功能。但这些技术往往是将人体的感官分割开来加以延伸。例如,文字延伸了视觉和跨越时空的语言能力,广播延伸了听觉。这种分割延伸的过程,也伴随着一个现象:传播的权力逐渐从个体身上“外化”出去,集中到了专业的媒介机构手中。大众传播成为主导模式,个体更多是信息的接收者。


而数字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根本性的转折。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等技术,不再仅仅是分割地延伸感官,而是试图再造一个“数字躯体”,一个能在赛博空间中存在的“新型主体”。其核心目标,是极大地增强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数字技术的本质是“赋权”。它让每个普通人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表达、连接和创造的能力。个体不再是传播图景中沉默的“无名者”,而是能够被看见、被解析,并能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多模态交流(文本、图像、声音)的活跃主体。传播的选择权,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回归,回到每个个体手中。这是数字媒介进化不变的内在逻辑——持续强化人的主体性,回归传播权力。


二、未来的蓝图:从解构到重构,终极整合


数字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是颠覆性的。过去几十年,互联网技术如同一股强大的解构力量,它激活了个体的能量,打破了传统社会组织(如大型机构、地域社群)的中心地位,将社会的基本互动单位降解为个人。我们进入了一个“微粒化”的社会,社会结构呈现出扁平化、去中心化的“网络化”格局。连接无处不在,个体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度。


然而,解构之后需要重构。当基础的、广泛的连接已经实现(如全球数十亿网民在线),当“永久在线”成为常态,数字媒介下一步的核心使命就不再是简单的连接数量扩张,而是对这片已经微粒化、网络化的数字社会进行“再组织化”。它需要将线下的社会关系、经济活动、生活场景更深入、更丰富、更真实地迁移到线上,构建一个全新的、与现实世界深度交融甚至共生的数字化社会。这是一场更深层次的社会连接革命。


这个未来数字化社会的终极形态,就是当前热议的概念。它并非单一技术,而是对现有和未来互联网全要素的终极整合与融合。它需要多种关键技术协同支撑,构成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


1.区块链技术(价值与信任基石):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基于技术共识而非中心权威的信任机制。在去中心化的网络社会中,区块链是实现价值确权(如数字资产)、安全交易以及构建新型协作规则的基础,是数字化社会的“信任协议”和“价值网络”。


2.交互技术(感官沉浸连接):以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脑机接口等为代表。它们致力于突破现有互联网主要依赖视觉和听觉的局限,向嗅觉、味觉、触觉等全方位感官体验迈进,提供更自然、更沉浸的交互方式,实现物理世界与虚拟空间、生理与心理体验的无缝连接。这是构建身临其境感的关键。


3.电子游戏技术(运作与互动范式):游戏提供了构建虚拟世界、设定规则、赋予身份、支持社交互动和经济系统的成熟框架。数字空间的运作逻辑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游戏范式:用户拥有虚拟身份,在设定的规则内自由探索、社交、创造和交易。



4.人工智能技术(智能驱动引擎):为海量内容生成(AIGC)、环境模拟、个性化服务、智能交互、数据分析等提供核心动力,是构建动态、智能、响应迅速的虚拟世界不可或缺的引擎。


5.网络及运算技术(高速连接与算力底座):高速率、低延迟、大连接的移动通信网络(如5G/6G),结合云计算、边缘计算,构成强大的算力网络。这是支撑大规模用户同时在线、实现高沉浸感实时交互、处理海量数据的基础设施。


6.物联网技术(虚实感知桥梁):将物理世界中的物体、设备连接到网络,实时采集数据。它是将现实世界状态映射到虚拟世界(数字孪生),并让虚拟世界作用于现实世界的关键通道,是实现虚实融合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六大技术支柱(可概括为BIGANT)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需要深度耦合、有机整合。数字空间的本质,就是这些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全面融合、连接与重组,是构建一个更高维度、更富组织性的数字化社会的终极蓝图。


三、实现的路径:沉浸体验与个体共创


描绘蓝图令人振奋,但构建这样一个宏大的虚拟世界绝非易事,需要多领域技术的突破与协同。当前阶段,从推动互联网全要素融合、实现社会连接升级的角度看,有两大关键着力点:


1.扩展现实(XR)与沉浸传播:未来的社会互动必然是更加“在场”的。当前的互联网交互,从文字、图片到视频,依然是二维的、隔着屏幕的,无法真正跨越空间带来“面对面”的共在感。以VR/AR/MR为代表的扩展现实(XR)技术,通过打破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创造出身临其境的融合体验,将彻底改变信息传播和社会交往的方式。它不仅能更生动地“再现”现实场景,更能创造出超越现实的“新场景”。高速网络(5G/6G)和云计算(云VR/AR)将支撑XR内容的流畅传输与渲染。沉浸式传播将成为未来社会互动的主流范式,其特征是感官沉浸、实时交互、场景升维,能够连接人与信息、人与人、人与物、现实与虚拟、物理与心理,并激发更深层次的共情与价值创造。VR/AR产业作为其核心载体,发展前景广阔。


2.个体平权式参与(去中心化共创):构建如此庞大的虚拟世界,绝非少数巨头能独立完成。数字媒介赋权的核心逻辑决定了,个体深度、平等的参与和共创是数字空间生态建设的基本准则。这包含两层含义:


内容与场景共创:用户不仅是内容的消费者,更是生产者(UGC)和场景的构建者。工具平台(如游戏创作引擎、3D建模工具)的普及将极大降低创作门槛,让普通人也能参与虚拟世界的建设。个体的创意和能量是生态繁荣的源泉。


价值共享与共治:共创必须伴随合理的价值回报和治理参与。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经济系统和治理机制至关重要。它需要建立公平、透明的规则,确保创造者的贡献(无论是内容创作、社区维护还是规则制定)能获得相应的价值认可(如通证激励),并能参与生态规则的共同制定。没有合理的价值分配和共治机制,共创的可持续性将难以保障。去中心化的价值网络是激发个体持续投入的关键。


未来已来,人本永恒


我们正处于一个技术加速变革的时代。构建终极形态的虚拟世界虽道阻且长,但技术的迭代速度远超想象。无论数字空间最终以何种面貌呈现,一个不变的中心点是:人。


媒介技术演进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从最初的肢体语言到如今的数字网络,每一次媒介变革,其深层意义都在于为人类拓展感知和行动的边界,赋予个体更多的能力、自由和可能性。数字空间作为未来数字媒介的愿景,其深远价值不仅在于技术的集成,更在于它从更高的维度确认了“赋权个体”这一互联网发展的根本方向。它描绘的,是一个传播权力充分回归、个体创造力空前释放、社会连接高度升维的未来图景。


因此,在拥抱技术浪潮、探索虚拟世界无限可能的同时,我们必须始终牢记:人是媒介的尺度,是技术发展的价值原点。让技术服务于人的需求,强化而非削弱人的主体地位,以人本思维引导未来传播的发展,才是通向健康、可持续的数字化未来的根本路径。虚拟世界的新浪潮,最终是人的回归与升华。

核心产品
    联系方式
      Public QR Code
      官方公众号
      Affairs QR Code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