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戏到民生:数字空间的落地革命
2025-08-13 16:06:11

数字空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中,描述了一个平行于现实的虚拟世界。如今,它已从科幻构想变成技术现实:数字空间是整合VR/AR、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的虚实融合空间,人们以数字身份在其中生活、工作、交易。



为什么全球争相布局?


万亿美元市场前景成为首要驱动力。据预测,2030年全球文旅数字空间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占比超30%。科技与文旅企业纷纷抢占赛道:


迪士尼虚拟乐园上线后月活用户迅速突破百万;


张家界打造全球首个景区数字空间平台“张家界星球”,通过5G和云端渲染技术1:1还原武陵源奇峰;


某虚拟旅游平台仅半年用户增长就达30%。


技术成熟临界点已然到来。5G网络普及、VR设备价格下探至千元级、AI自然语言处理的突破,使数字空间的规模化应用成为可能。当无锡的数字人能够自主识别用户意图,流畅处理109项业务时,技术已从实验室走进日常生活。


用户习惯的转变同样关键。Z世代成为核心消费群体,他们愿意为虚拟体验付费——相关数据显示该群体在虚拟内容上的人均年消费已超2000元。在警营开放日现场,孩子们对全息投影的数字警察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这种天然亲近感预示着未来接受度。


民生痛点正在被破解


当许多人还在讨论数字空间是否“虚无缥缈”时,它已在政务服务领域撕开突破口。无锡公安数字空间政务大厅的三名数字人(交警、户政、出入境)可提供12大类高频业务服务。其核心技术在于: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600平方米虚拟空间;


大模型支持文字、图标、语音三种交互;


与线下系统无缝对接。


一位带孩子的母亲在体验后感慨:“没想到来参观顺便把驾驶证业务办了!”这种从‘面对面’到‘屏对屏’的转变,消除了排队等待、请假奔波之苦。



在文旅消费领域,数字空间让“穿越时空”成为现实:


杭州湖滨步行街成为全国首个可交互数字孪生商圈——游客打开手机,千余米街道实时生成虚实融合空间,3D导航直达目标店铺;


在庞贝古城遗址,通过3D激光扫描与AR技术,游客能观察2000年前的建筑细节;


大英博物馆数字空间展厅吸引超2000万在线访客,文物在虚拟空间中被赋予新生命。


教育医疗等基础领域也在发生变革。工业数字空间中,工程师可进入虚拟设备内部观察测试;医疗领域的手术模拟系统让医生在虚拟器官上练习复杂操作;教育机构构建的历史场景中,学生“亲身参与”重大历史事件。


落地挑战仍待破解


技术瓶颈首当其冲。真实感渲染需要强大算力支持,张家界星球采用UE5引擎才实现4K级画面;设备成本虽已降低,但高端VR设备仍影响普及;交互方式上,目前手势识别、语音交互的精确度仍有提升空间。


安全与伦理问题不容忽视。虚拟资产所有权如何保障?用户隐私在沉浸式体验中是否更易泄露?无锡公安在平台中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传输安全,这类尝试需要更多场景验证。


数字鸿沟同样值得关注。当部分老人还在为手机支付困扰时,数字空间服务的普及可能形成新壁垒。针对此问题,无锡的数字人专门设置了语音交互与大字版界面,这种适老化改造将成为数字空间应用的标配。


未来图景:毛细血管般的渗透


随着5GA/6G网络、脑机接口技术发展,专家预测数字空间最终将实现“所思即所见”的终极沉浸。当技术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城市肌理时:


清晨在数字空间虚拟公园晨练;


上午通过数字分身参加跨国会议;


下午“穿越”到宋代的德寿宫体验焚香点茶;


晚上在虚实融合的音乐会与偶像全息共舞。


这样的生活场景不再遥不可及。在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戴上AR眼镜,宋代生活已能浮现眼前;上传照片,游客就能在“西子廊桥”获得15秒“城市主角”体验。


全球首个数字空间政务大厅上线五天,已有数万无锡市民通过小程序与数字警察“面对面”。而在同一时空,杭州的游客正用手机扫描湖滨步行街,虚实交融的店铺招牌在屏幕上悬浮展示。


数字空间不是现实世界的替代品,而是拓展人类体验边界的工具。当技术回归服务本质——让警务办理从“跑一次”变成“点一次”,让历史遗迹从“隔着玻璃看”变为“伸手触摸”,让商圈导览从“找地图”变成“全息导航”——这便是数字空间落地民生最朴素的答案。

核心产品
    联系方式
      Public QR Code
      官方公众号
      Affairs QR Code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