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的布局黄金期,聪明人已经在动手了
2025-08-14 16:05:43

很多人觉得元宇宙这个词,最近好像不怎么热了。新闻少了,讨论的声音也小了,好像“退烧”了。但如果你真的去关注这个领域正在发生的事,会发现一个强烈的反差:就在大家觉得它“凉了”的时候,元宇宙其实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化,并且以一种更扎实、更全面的方式在推进,从顶层设计到地方政策,再到具体应用,整个链条都在布局和落地。2025年,很可能是中国元宇宙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一、国家定调:规则先行,标准筑基


感觉元宇宙“降温”了?看看国家层面在做什么。政策引导和标准建设的力度不仅没减,反而在持续加码,目标就是让元宇宙的发展更规范、更有序。


今年7月,负责工业发展的几个重要部门联合发了一个通知,要征集2025年的元宇宙典型案例。这个征集不是随意的,它是根据之前已经定好的《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来安排的。征集什么呢?主要看四个方面:做得好的数字人项目、有代表性的元宇宙产品、有示范作用的元宇宙园区、以及在制定标准方面有贡献的案例。这相当于国家在主动寻找和树立行业标杆,告诉大家什么才是好的发展方向。


紧接着,专门负责元宇宙标准制定的工作组开始行动了。他们公开征集首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的单位,这意味着行业共同认可的规则正在酝酿。更重磅的消息在8月1日:国家正式批准并发布了《元宇宙参考架构》的国家标准(GB/T45993-2025),并且当天就开始实施。这个标准由权威的研究机构牵头制定,它规定了元宇宙应该包含哪些基础部分(基础域)、如何实现人与虚拟世界的互动(交互域)、核心的功能是什么(核心域)、用户如何参与(用户域)以及跨领域的要求(跨域)。这个标准有什么用?简单说,就是给所有参与元宇宙建设、使用元宇宙服务、在元宇宙里活动的人和企业,提供一套共同的“说明书”和“施工图”。以后大家按这个标准来,就能减少混乱,更容易对接和协作。


这一系列动作非常清晰地传递出信号:国家层面正把“标准化”作为核心抓手,通过建立统一的规则体系,系统地构建整个元宇宙的产业生态。政策不是减弱了,而是更加精准地引导技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相互促进,双向突破。概念炒作的阶段过去了,现在是扎扎实实打基础、建规则的时候。


二、地方发力:因地制宜,产业落地


国家搭好了框架,指明了方向,各地方的反应也很快。但与国家层面侧重于顶层设计和标准不同,地方政府更关注的是:元宇宙怎么在我这里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怎么带动本地经济?他们结合自身的资源和优势,纷纷出台政策,目标是推动元宇宙技术真正落地生根,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应用生态。


看看最近几个地方的动向:


陕西:几个重要部门联合出台了促进平台经济发展的措施,其中明确支持企业利用AI大模型提升经营能力,鼓励用VR/AR技术开发沉浸式、互动式的消费新场景。更值得注意的是,陕西把文化旅游产业定位为万亿级目标产业。西安之前就出台过政策,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XR(扩展现实,包括VR/AR/MR)文旅产业链。政策鼓励有实力的XR企业去探索构建全国性的XR电影院线,建设内容生产基地,创作高质量的XR电影作品。陕西的思路很明确:利用自身深厚的文旅资源,用元宇宙技术讲好文化故事,创造新体验,拉动新消费。



四川德阳:发布了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决定,特别强调要积极推动AI、VR、元宇宙等“新质生产力”技术在文旅场景的应用。具体要做什么?在重要景点建数字展馆、虚拟景区等数字文旅体验设施,支持博物馆、景区、特色街区等开发能让游客身临其境的体验项目。德阳看中的是元宇宙技术对传统旅游的升级改造潜力。


江苏无锡梁溪区:制定了文化旅游业未来三年的行动计划。计划里提到,要在热门景点和街区设置结合AR互动、DIY体验的主题快闪店,增强游客参与感,同时打通线上购物渠道,形成“线下玩得嗨,线上买得欢”的闭环。更重要的是,他们明确提出要积极布局元宇宙、数字孪生这些新兴领域,推动虚拟现实游戏、数字艺术展览等新业态发展,目标是抢占未来文化产业的制高点。具体的技术应用上,点名要推动VR、AR、XR、MR、元宇宙、裸眼3D、全息投影、数字光影、智能感知等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促进场景创新。


这些地方政策的频繁发布,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不再只是把“元宇宙”当作一个时髦的口号或噱头来吸引眼球,而是将其深度融入到地方具体的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升级路径和消费刺激方案中。政策内容具体、指向明确,要么支持技术应用(如VR/AR),要么扶持特定产业方向(如XR文旅)。这标志着元宇宙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概念普及转向产业深耕和务实落地。地方政府看中的是元宇宙技术实实在在的赋能作用,能带动哪些产业,能创造什么新价值。这才是产业真正转折和走向成熟的信号。


三、市场深耕:技术扎根,成果初显


政策和标准是土壤,真正检验元宇宙生命力的,是它在各个行业里是否扎下了根,是否结出了果。2025年,我们确实看到元宇宙相关的技术,特别是那些能带来强烈沉浸感和交互性的技术,正在一些领域扎实地推进,展现出应用价值。


这其中,VR大空间技术被广泛认为是当前元宇宙应用最成熟、体验最接近理想形态的典范。它通过一套复杂的高精度定位系统(能精确追踪用户在物理空间中的位置和动作)和沉浸感极强的交互设备(如头显、手柄、甚至全身动捕),允许多人在一个较大的真实物理空间内,同步进入同一个虚拟世界,进行协作、探索或娱乐。这极大地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


2025年,国内的VR大空间项目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据统计,目前国内已经上线运营的大空间项目数量接近300个。这种增长并非偶然,而是因为VR大空间在多个维度展现出巨大潜力:


1.技术突破与成熟:定位精度、延迟控制、多人同步、内容渲染等关键技术瓶颈不断被突破,用户体验更加流畅、稳定、真实;


2.应用场景有效拓展:其应用早已不局限于早期的简单游戏体验。


文旅文博:这是当前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在主题公园,大空间VR可以创造超越物理限制的奇幻冒险;在博物馆、历史遗址,它能够高精度地数字化复原文物或古建筑原貌,让游客“穿越”回古代,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景,进行互动式学习,极大地提升了文旅体验的吸引力和教育价值。多地文博场所都在尝试XR沉浸式文旅项目,作为产业化应用的示范。



工业与教育:在工业领域,大空间可用于复杂设备的虚拟拆装培训、危险场景的模拟演练、工厂布局的虚拟规划与评审;在教育领域,它能够创造难以在现实中实现的科学实验环境、历史事件模拟场景,提供更生动、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3.市场前景与投资价值:明确的商业模式(如门票、培训费、服务费)和可观的用户流量(尤其在文旅场景),让VR大空间项目展现出良好的盈利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和运营方进入。


VR大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成功落地,是元宇宙概念“退烧”后,其核心价值(沉浸感、交互性、空间感)在特定领域找到突破口并实现商业闭环的有力证明。它像一个探路者,验证了元宇宙相关技术在满足真实市场需求方面的可行性和潜力。


四、静默耕耘,方得新生


2025年元宇宙的轨迹,其实印证了一个普遍的技术发展规律:真正的变革和持久的价值,往往不是在概念炒得最热的时候诞生的,而是在喧嚣过后,大家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做基础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应用落地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


当外界还在争论元宇宙是不是“过气了”、“退烧了”的时候,国内从政府到产业界,已经在悄然完成一场深刻的转型布局:从国家层面的标准规则制定,到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和场景规划,再到企业深耕技术研发和应用落地(如VR大空间的爆发式增长)——一个覆盖“规则-政策-技术-应用”的全链条发展生态正在形成和完善。


VR大空间,作为目前元宇宙技术结出的最成熟的果实之一,正以每年超过50%的高速增长率,在文旅、工业、教育等广阔领域开疆拓土,不断证明着自身的价值。


展望未来三年,几个关键趋势将推动元宇宙走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AI与XR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将极大地提升虚拟世界的智能水平、内容生成效率和交互的自然度,使元宇宙体验更加逼真和个性化。


应用场景向纵深拓展:将从目前的文旅、文博、娱乐、部分工业培训,向医疗健康、智慧城市管理、远程协作、社交、更复杂的工业设计与仿真等更广阔、更核心的领域渗透。


争夺国际标准话语权:随着中国在标准制定和产业实践上的推进,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国际元宇宙相关标准的制定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元宇宙最终改变数字经济的承诺,正在这些静默而扎实的积累中逐步兑现。对于所有关注或参与这个领域的人来说,当下恰恰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是时候聚焦核心技术的研发突破,深入挖掘具体场景的真实需求,积极参与行业规则的构建。


那些在概念“退烧”后的这段看似“静默”的时期里,依然保持定力、专注投入、务实耕耘的企业和个人,才是最有可能在元宇宙下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里,收获最丰硕果实的人。这场转型重生,需要的不是口号,而是沉甸甸的努力和看得见的成果。2025年,我们正见证这个过程的关键一步。

核心产品
    联系方式
      Public QR Code
      官方公众号
      Affairs QR Code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