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动下AI数字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探析
2025-08-28 16:29:48

国务院推出“人工智能+”行动,标志着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入了国家战略层面。在这一宏大规划中,AI数字人作为一个关键方向,正从科幻概念快步走入现实生活,成为推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一股强劲新动力。



当前,AI数字人技术发展的速度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它不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概念验证,而是开始了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所谓AI数字人,是指利用数字智能技术创造的,拥有人的外观、行为方式,并能进行交流与思考的数字智能体。根据行业报告,国内与数字人相关的企业数量已超过一百万家,仅在今年前五个月,新注册的企业就高达十七万多家,增长态势可谓爆发式。预计到明年,数字人核心市场的规模将接近五百亿元,而由其带动的相关产业市场规模更是惊人,将突破六千亿元。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AI数字人作为数字经济新增长点的巨大潜力。


AI数字人产业的兴起,主要得益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在过去,制作一个数字人需要依赖复杂的计算机图形学和真人动作捕捉技术,过程耗时费力,成本高昂。而现在,借助大模型技术,只需要几分钟的真人视频资料,就能通过AI算法生成一个高度逼真的数字人。这种技术进步不仅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使得制作成本大幅下降,为数字人的普及应用扫除了障碍。


从技术层面看,一个现代的AI数字人系统通常包含几个核心部分。一是多模态感知系统,它能通过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技术理解人的表情、语言和文字。二是智能决策中枢,依托大型语言模型进行推理和决策。三是情感计算模块,让数字人具备表达情绪的能力。四是动态渲染引擎,运用先进的图形学技术实现高清晰度的实时画面生成。国际咨询机构将这类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人定义为具有人类外观和互动能力的智能体。按用途分,数字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娱乐领域的虚拟偶像、虚拟主播等;另一类则是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数字员工,如智能客服、虚拟导购等。


近年来,多项核心技术的协同发展帮助AI数字人成功跨越了“恐怖谷”效应。所谓“恐怖谷”,是指当仿真人像与真人极其相似但又有细微差别时,会让人产生不安和排斥感。如今,技术的进步使得数字人的拟人度和交互能力达到了新高度。生成式大模型与多模态交互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数字人神态、外形、声音、表情和语言的协调统一。有科技企业开发的数字人已经在直播带货中取得了媲美真人顶级主播的效果。在三维建模和动态渲染方面,最新的技术只需要用户提供一张照片和一段音频,就能生成口型同步、带有全身动作的逼真视频。甚至用户可以通过文字输入来控制数字角色的情绪和动作,这为动画和内容创作带来了极大便利。


尤为关键的是唇形同步与微表情生成技术的精进。为了制造出真正“会说话的脸”,模型需要精准学习发音与口型动作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扩散模型等新技术,已经能够处理复杂的半身或全身运动场景,并始终保持口型同步的精确性,避免了早期数字人表情僵硬、不自然的问题。此外,成本降低与硬件适配技术的突破同样重要。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将单个数字人的生产成本从过去的数万元压缩至两位数水平,降幅超过百分之九十。同时,开源算法的优化使得高质量数字人已经能在消费级显卡上流畅运行,极大地降低了使用门槛。


回顾发展历程,AI数字人技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17年到2021年是技术探索期,主要依靠卷积神经网络和生成对抗网络,数字人形象比较简单,交互能力有限。从2022年到2024年进入技术融合期,三维技术与大型语言模型开始结合,数字人初步具备了多模态交互能力。从2025年起,行业进入了规模应用期,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扩散模型成为主流,数字人在表现力、智能水平和应用范围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随着技术的成熟,AI数字人的应用场景迅速拓展至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行业报告梳理出了二十多类细分应用场景,并将其归纳为三大类:媒介人、服务人和行业人。这三类数字人呈现出叠加发展的态势。在传媒娱乐领域,虚拟数字主持人能够快速完成新闻播报,极大缩短制作周期,并以更生动的方式提升信息传播效果。在电商直播中,数字人主播的优势更加明显,可以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直播,大幅降低人力、场地和运营成本。有数字人主播首场直播就吸引了超过一千三百万人次观看,成交额突破五千万元,部分数据甚至超过了真人主播同期表现。




在政务服务与医疗健康领域,数字人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务服务中心引入AI数字管家,可以精准理解用户需求,提供全天候在线咨询和流程引导服务,有效解决了传统方式中信息不对称、响应慢的难题。实际案例表明,这类应用能帮助项目压缩成本,提升服务效率。在医疗领域,数字导医能为患者提供准确的科室引导和咨询服务。基于大模型的医疗数字人还能整合患者病史和最新医学研究成果,为医生提供诊断参考,并以通俗语言向患者解释病情,提高了医患沟通的效率。


金融和教育也是数字人应用的高潜力领域。在金融服务中,数字人员工能够精准理解客户需求,基于庞大的知识库提供专业建议,其全天候服务特性显著提升了客户体验。有数字人在金融APP上岗一年来,已服务超过五百万用户,问题解决率和用户满意度都很高。在教育辅导方面,数字人能够实现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掌握程度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在语言教育中,能模拟纯正发音和对话环境,这种一对一教学模式因成本大幅降低而变得可行,有助于推动教育公平化。


行业报告指出,在当前三类数字人中,媒介数字人已全面成熟,占场景数量的百分之五十;服务数字人实现了全面升级,占比百分之三十;行业数字人开始萌芽,占比百分之二十。这表明数字人的应用正从信息传播、客户服务,逐步深入到行业核心生产流程。有制造业企业的服务数字员工已经常态化参与企业经营分析、设备管理、营销招聘等全流程,这标志着数字人正从外部服务向内部运营延伸,成为真正的“数字员工”。


AI数字人技术的快速普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成本的显著下降和产业生态的快速成熟。有企业将单个数字人的生产成本从数万元压缩至千元甚至百元级别,这主要源于大模型技术减少了对数据采集和标注的依赖,自动化流程降低了人工参与度,以及开源工具的普及削减了软件成本。同时,算法优化使数字人能在消费级硬件上运行,进一步降低了部署门槛。


一个多元协同的产业生态正在形成。大型科技企业通过开放平台策略,吸引了大量开发者和合作企业加入,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产业链形成了清晰的上中下游分工:上游是基础设施供应商、数据服务商和算法研究机构;中游是数字人制作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下游是各行业应用企业及个人用户。专业分工提升了整体产业效率。资本市场对这一领域也持续看好,尤其是在电商直播、数字员工等具有清晰商业模式的场景。有预测认为,我国AI数字人市场规模到2029年有望突破九千亿元。


政策支持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据统计,全国已有近二十个省级单位、三十多个市级单位出台了支持元宇宙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近百项。这些政策在技术研发、应用落地和监管规范等方面为AI数字人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国家正致力于建立健全数字人标准体系,加快应用推广,这将解决当前行业存在的互操作性差、质量不一等问题,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特别是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伦理道德方面构建起信任框架。


然而,AI数字人的全面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局限性是首要障碍。数字人在复杂情境理解、长期记忆、深度专业对话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与人类仍有差距。细微的表情与动作不协调仍会破坏用户的真实感。伦理与隐私问题构成另一重大挑战。数字身份伪造、虚假信息传播、肖像权和声音权等新型知识产权争议,以及算法可能存在的偏见,都需要通过完善法规和伦理框架来应对。此外,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验证投资回报周期、培养用户接受度,以及如何将数字人与传统服务有效融合,都是商业化道路上需要解决的难题。


展望未来,技术融合创新仍是核心驱动力。有行业报告预测,AI数字人应用层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可能会孕育出多个价值巨大的公司。未来数字人将更深度地整合大语言模型、多模态交互、情感计算等前沿技术,从“会说话的头像”演进为具备自主思维和情感能力的数字生命体。应用场景将向纵深拓展,从当前的基础服务逐步深入到医疗诊断、司法咨询、科研创新等专业领域的高价值决策环节。随着成本下降和技术简化,“人手一个AI数字人”的时代渐行渐近,个人数字助理、数字分身等应用将使数字人成为个人在数字世界中的代表和助手。


AI数字人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它有望缓解某些领域的劳动力短缺,提升服务效率和覆盖面,同时也可能对传统工作岗位带来冲击,需要社会做好转型准备。它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基本服务均等化。从国家战略角度看,AI数字人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竞争的重要赛道。我国在该领域已形成一定的先发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模式,有望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总之,AI数字人作为“人工智能+”行动中的重要一环,是多项人工智能技术的集大成应用。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技术突破走向产业爆发,从单点应用走向生态协同。虽然前路仍有挑战,但其重塑服务业模式、改变人机交互方式、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潜力已然显现。平衡好技术创新与规范监管、效率提升与伦理考量,将是推动AI数字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未来,AI数字人有望真正成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赋能千行百业,惠及社会大众。

核心产品
    联系方式
      Public QR Code
      官方公众号
      Affairs QR Code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