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工智能“立规”,为人机协同“筑道”
2025-09-08 15:17:25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从文化创意领域的自动化写作、多模态内容生成,到医疗健康领域的影像诊断辅助、药物研发预测,再到教育行业的个性化学习、农业领域的精准种植,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成为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然而,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当人工智能可以生成高度逼真的虚假信息、伪造名人形象进行商业推广、制作合成影像实施网络诈骗时,传统“眼见为实”的认知方式受到巨大冲击,社会信任基础面临严峻考验。



为应对这些挑战,我国在近两年内快速构建起多层次治理体系。从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再到最新出台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办法及配套国家标准,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治理框架的初步形成。其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办法》和《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方法》作为专门针对内容标识的强制性规范,通过为AI生成内容赋予数字身份认证,为重建数字信任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制度基础。


一、重建社会信任机制:从视觉判断到标识认证


生成式人工智能最显著的特征是能够产生高度仿真的内容,这使得传统依靠视觉经验判断真伪的方式失效。当人们难以区分内容是否由人工智能生成时,信息的可信度就会受到质疑,进而影响社会交往的正常进行。《标识办法》及其配套标准的出台,正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通过建立统一的内容标识制度,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赋予数字身份证明,使公众能够快速识别内容来源,从而重建数字环境下的信任机制。


该制度设计包含两个核心要素:一是明确规定生成内容必须添加标识的义务要求;二是详细规范标识应包含的内容要素、呈现方式和机器可读格式等技术细节。这种标准化、可验证的技术披露机制,不仅为公众提供了辨别真伪的依据,也有助于形成“以标识为准”的新认知习惯。从更深层次看,内容标识还能帮助用户保持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性认知,避免过度依赖。研究表明,长期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能导致人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退化。通过明确标识,用户可以清楚区分人类创作和机器生成内容,在信息消费中保持理性判断,避免能力退化风险。


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从无序扩张到规范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初期,由于标准缺失和监管滞后,行业出现过一些无序现象。生成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应用边界模糊,技术滥用问题突出,不仅损害用户权益,也阻碍了产业健康发展。《标识办法》及配套标准的实施,为产业规范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


该办法围绕内容生产、分发与传播全流程,为技术服务提供者、内容传播者和平台方设定了明确的标识添加、核验与审核义务。这些规定虽然短期内可能增加企业合规成本,但从长远看,有利于降低技术滥用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用户对生成内容的接受度和信任度,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大市场空间。


从全球视野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已成为国际监管共识。我国率先推出强制性国家标准,不仅帮助企业降低跨境合规风险,也提升了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软实力。更重要的是,标识制度推动行业进入“负责任创新”的新阶段。企业需要从单纯追求技术突破,转向兼顾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将伦理和法律要求融入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应用推广的全过程。这意味着产业竞争重点将从模型规模转向技术可控性、内容安全性和应用可持续性等社会价值维度。同时,标识标准建设将促进产业链协作,推动形成包含内容标识、质量评估、风险监测和用户反馈的完整治理生态。



三、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多元协同治理新格局


从网络生态治理角度看,《标识办法》与配套标准的实施,是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的重要举措。传统治理模式主要依靠政府监管,企业被动合规,用户参与度低,难以应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海量化、隐匿化的新特点。标识制度通过技术规范,为政府、企业、用户三方协同治理提供了制度基础。


内容标识打破了信息黑箱,明确了各方责任。政府部门可以依据统一标识实现精准监管,提高治理效率;企业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履责,通过技术创新承担主体责任;用户则借助标识增强辨别能力,并通过反馈机制参与社会监督。这种透明、共享的治理架构,有利于形成健康清朗的网络生态。


同时,内容标识也为网络生态自我净化提供了内在动力。在用户端,标识信息增强了内容辨识能力和选择主动权,通过市场机制形成优质内容的良性循环;在平台端,标识技术为内容管理提供了支撑,有助于建立更精细化的推荐机制和治理策略;在内容生产端,标识要求促使生产者更加注重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推动行业标准和自律规范的形成。


四、未来展望:构建人机协同的信任基础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制度的全面实施,我国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不仅是对当前问题的应对,更是为人机协同信息生产新范式构建信任基础。展望未来,标识制度需要在以下方面继续完善:


首先,推进标识标准国际化。人工智能内容传播跨越国界,标识标准互认已成为全球治理的焦点。我国应借助国内标准统一建设的契机,积极推动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全球治理框架构建,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加强公众数字素养教育。标识制度要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公众能够理解并使用标识信息。教育体系应加强媒介素养和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培养公众对AI生成内容的批判性认知能力,使标识真正成为数字信任的锚点。


最后,完善技术治理体系。人工智能治理需要技术、法律、伦理等多重要素协同。未来应继续健全技术监测、风险评估、应急响应等机制,形成完整治理链条,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发展。


人工智能发展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社会变革。我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探索,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有益经验。只有在技术规范、法律底线和伦理共识的共同支撑下,才能构建真正可信、可持续的人机协同未来。标识制度作为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将继续发挥基础性作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更好造福人类社会。

核心产品
    联系方式
      Public QR Code
      官方公众号
      Affairs QR Code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