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室遇上人工智能:教师如何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
2025-09-11 16:40:07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正在深刻改变教育的面貌。无论是备课、批改作业,还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AI都能以高效、精准的方式协助教师完成以往繁琐的工作。同时,AI也能生成海量的学习资源,推动泛在学习成为现实。然而,随着AI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一个根本性问题逐渐浮现:在这样的时代,教师应当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事实上,教师的功能远不止于传递知识。在AI辅助甚至部分替代传统教学行为的背景下,教师更应成为技术伦理的守护者、高阶思维的引导者和情感智慧的培育者。这三重角色不仅回应了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更深刻地回归了“育人”这一教育的本质。


一、教师应当成为技术伦理的守护者。


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再到今天的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一直在演变。如今,数字素养已成为教师专业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家多项政策文件也明确提出,要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将数字技能融入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中。数字素养包括数字化意识、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及专业发展等多个方面。


然而,技术能力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随着AI技术日趋成熟,使用门槛逐渐降低,操作会变得越来越简便。这时,重要的不再是“会不会用”,而是“该不该用”“为什么要用”以及“怎样用得合理”。这就涉及伦理层面的判断。教师必须能够对技术的应用进行价值审视,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发展,而不是相反。例如,在使用AI生成教学内容或评价学生时,教师需警惕数据偏见、隐私泄露、算法歧视等伦理风险。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应用,最关键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其背后的伦理选择。


二、教师应当成为高阶思维的引导者。


AI的确能够提供海量信息,甚至模拟某些推理过程,但它并不具备真正的创造性。AI的“智能”建立在大量数据训练的基础上,它无法跳出已有模式进行原创思考,更无法实现人类所特有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突破。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发展这些AI无法替代的能力。


有人认为,在AI可以随时提供知识的时代,学生不再需要学习知识。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正因为AI可能输出不准确或带有偏差的信息,学生更需要掌握基本知识,才能辨别真伪、提出质疑。更进一步地说,没有知识基础,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就无从谈起。就像有了汽车,我们仍然需要学会走路;有了AI的帮助,我们依然不能放弃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挑战权威、形成独立见解。



三、教师应当成为情感智慧的培育者。


教育的核心从来不是冷冰冰的知识传递,而是对人的全面培养。情感、道德、价值观,这些构成人性本质的维度,恰恰是AI无法触及的。AI可以模拟对话、甚至模仿情感反应,但它没有真实的情绪体验,也不能做出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判断。它所生成的所有回应,都是基于统计规律而非内在的道德选择。


在AI时代,人机交互日益频繁,真实的人际交往反而可能减少。这种情况下,情感联结变得愈发珍贵。教师要在教育中注入温度,通过言行影响学生,通过心灵沟通触动学生。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鼓励、一次耐心的倾听,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都是AI永远无法替代的。


正因为如此,教师的情感素养和伦理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它们不是数字素养标准中可以轻易量化的条目,却是教育实践中最为根本的维度。只有坚守教育的初心,教师才能在技术浪潮中不迷失方向,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使命。


总之,AI时代并不是教师的退场,而是教师的重新登场。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識權威,但卻是技術倫理的把關者、高階思维的點燃者、情感智慧的播種者。這三重角色,不僅回應了時代的挑戰,也更深刻地回歸了教育的本質——育人。


因此,面对人工智能,教师既不必畏惧,更不应排斥,而应主动拥抱变化,提升自身素养,尤其是伦理判断、思维引导和情感沟通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与AI的协同中,更好地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使命。


未来的教育,必将是人与AI共同协作的教育。教师的价值,不会因技术的前进而削弱,反而会因其人类独有的情感、伦理与创造力,而变得愈发重要。

核心产品
    联系方式
      Public QR Code
      官方公众号
      Affairs QR Code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