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康复资源紧缺,“元宇宙”带来新出路
2025-09-11 17:07:41

我国正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数据显示,到203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预计突破4.2亿,相当于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位老人。随着年龄增长,各种疾病和功能障碍带来的康复需求急剧上升。



以脑卒中为例,全国每年新发病例约340万,其中约75%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约四成患者需要长期护理,平均护理时间长达5到10年。康复治疗对这类患者至关重要,科学规范的康复能显著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但现实情况是,我国的康复服务体系仍存在诸多短板。康复治疗高度依赖专业人力,现有的康复服务缺乏自适应调节和实时互动反馈机制,也难以做到标准化。中医康复与西医康复之间缺乏有效统筹。最贴近居民的社区医院,本应成为康复服务的主阵地,却普遍面临康复资源不足、技术薄弱、治疗水平参差不齐、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上海正在尝试用新技术破解老问题。一种被称为“元宇宙康复”的新型服务模式,正在部分医院试点运行。


所谓“元宇宙康复”,是指通过多模态感知、机器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一个虚拟的康复环境。患者和医生可以在其中实现远程问诊、实时评估、沉浸式训练和康复教育。这一模式旨在弥补线下康复资源不足,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这一探索始于两年前。由上海高校科研团队牵头,联合科技企业共同启动了“智联康复元诊疗”项目。该项目入选上海市元宇宙重大应用场景建设名单。经过两年多研发和试点,目前已初步建成三级康复网络智慧平台,涵盖远程医疗康复、健康管理和医学教育三大功能。


在该系统中,患者可通过大屏幕与医生实时视频沟通,描述症状、完成动作示范,医生则根据画面信息进行初步诊断和康复指导。例如,一位自述左膝疼痛的患者,在元宇宙诊室中接受医生的远程动作测试,系统通过影像捕捉和数据分析,快速判断其可能患有膝关节骨关节炎,并给出初步康复建议。


除了在线问诊,该系统还包含康复训练功能。在专门的训练大厅,患者可在虚拟场景中完成日常动作训练,如模拟开门、切菜等。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捕捉动作数据,一旦发现握力不足、动作超出安全范围等问题,会立即通过震动提醒或暂停训练,避免受伤。



这类沉浸式康复尤其适用于神经损伤患者、脑瘫儿童、老年人和运动功能障碍人群。它能够提供更丰富、更真实的情景模拟,增强训练趣味性和效果。据试点医院统计,目前已有超过400人次接受该类康复服务,反馈良好。


该项目目前已在上海两家三级医院正式运行,其中一家医院已被列为国家中医康复中心。在该中心近2000平方米的康复区域中,设有虚拟问诊中心、评定中心、康复训练中心和数据中心等多个功能板块。


具体应用场景包括元上诊疗大厅、元上康复训练大厅、元上技能学习中心、元康复会议中心、元康复教学中心和元上康复社交中心等六大模块。这些虚拟空间不仅服务于患者康复,也用于医护人员培训和学术交流。


项目下一步重点之一是向基层延伸。目前,项目组正在搭建硬件与网络基础,并计划培训100名以上社区康复师。培训将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临床实操为主,第二阶段引入虚拟仿真、力学反馈、手术元宇宙等进阶内容。


除了三级医院,该项目现已接入多家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初步计划连接至少10家医疗机构,覆盖500多个家庭,未来预计服务超过1万人次。


在社区“元康复技能培训中心”,康复师可通过虚拟系统学习机器人操作流程。系统能够模拟患者突发不适等场景,帮助医生提升应急处理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培训资源不足、实操机会有限的问题。


项目长期目标在于构建一个“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康复—居家康复”四级联动的康复网络体系。通过元宇宙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优质康复资源下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打通康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康复医学领域专家认为,元宇宙康复并非要完全替代传统康复,而是对现有服务模式的重要补充。尤其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康复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这类技术有助于缓解资源配置不均、专业人才不足等矛盾。


该探索也为其他地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有益经验。未来,项目将在实践应用中不断优化,持续完善技术细节和服务流程,为建设更全面的健康保障体系贡献可行路径。

核心产品
    联系方式
      Public QR Code
      官方公众号
      Affairs QR Code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