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宠儿到实用工具,数字人的华丽蜕变
2025-09-15 15:15:56

曾经,虚拟数字人如同划过资本市场夜空的一颗流星,耀眼而短暂。2021年,一个虚拟美妆博主的出现,掀起了科技与娱乐融合的浪潮。资本竞相涌入,概念股轮番涨停,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虚拟代言人。从美妆品牌到金融机构,仿佛谁没有虚拟人,谁就落后于时代。



行业一度流传着“三个月造星、六个月回本”的口号。从咖啡馆到路演现场,从拍摄棚到发布会,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只要整合算法、美术和营销,就能批量生产虚拟偶像,迅速获取商业回报。


但表面的繁荣难以掩盖现实的困境。高昂的制播与运营成本逐渐浮出水面。有技术公司透露,在推出首个知名虚拟人之前,仅研发人员和设备投入就已达百万元级别,一条短视频的成本甚至高达数十万元。用户的新鲜感迅速退潮,许多虚拟代言人悄悄从首页消失,仿佛从未存在。


数据显示,2023年虚拟主播的商品成交总额不到真人主播的五分之一,用户观看时长从2022年的15分钟降至2023年的5分钟,粉丝流失率超过40%。一些大型平台甚至取消了对数字人直播的额外流量支持。


行业的降温并非意味着技术价值的消失,而是市场从狂热回归理性的必然结果。专家指出,虚拟数字人面临三重挑战:一是技术同质化严重,表情僵硬、交互延迟等问题长期未解决;二是成本与收益失衡,高质量3D数字人制作成本高昂,2D数字人却陷入模板化价格战;三是应用场景局限,过度依赖泛娱乐领域,缺乏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转机出现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中。虚拟数字人开始升级为“数智人”,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情感分析等技术,实现更智能、更拟人的交互。技术厂商通过模块化工具和SaaS平台降低制作门槛,推动数字人进入金融、医疗、教育、企业服务等实用领域。


在直播电商领域,数字人展现出新的可能性。某知名数字人近期完成了一场直播,观看人次超过1300万,成交额突破5500万元,部分品类表现甚至超过了真人主播同期数据。其形象生动,复刻了真人的神态和动作,交互自然流畅。平台方表示,随着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虚拟数字人效果有望持续优化,甚至超越真人。


在今年的大型促销活动中,数字人主播已经能够上手测试产品,交互更加人性化。数据显示,某平台数字人的带货能力超过了80%的真人主播,有1.7万家品牌商家使用数字人直播。技术驱动正在重构电商价值链,厂商竞争的核心转向场景化创新与用户体验优化。



然而,长期发展仍需应对挑战。技术需要从功能复刻走向情感共鸣,生态需要在平台稳定与技术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监管需要建立跨平台的标准框架。目前多数平台对数字人主播仍持谨慎态度,未来能否规模化发展尚存不确定性。


尽管挑战仍在,虚拟数字人产业并未止步。大模型迭代与智能体技术的涌现,推动市场加速扩容。据预测,2025年我国虚拟数字人核心市场规模将突破48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6400亿元。


资本市场重新关注这一领域。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虚拟数字人领域年内投融资案件达23起,总金额超过35亿元,平均每起融资1.5亿元。


政策层面也释放出积极信号。多地出台措施支持数字人、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关键技术研发。仅6月份,多个城市政府部门就上线了新款数字人,在赋能行业发展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便利。


随着应用深入,虚拟数字人涉及的伦理与法律问题逐渐显现。近日,一法院通报了虚拟数字人著作权侵权案,认定涉案虚拟数字人形象具有独创性,应受著作权法保护。法官指出,虚拟数字人由外在表现和技术内核组成。外在表现若使用真人数据,涉及肖像、声音等人格权益保护;若具有独创性,则可作为美术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技术内核中的代码可作为计算机软件受保护,算法和数据也可能构成商业秘密。


平台方也在加强治理。随着AI技术迭代,数字人被用于操作大量账号冒充真人直播,存在误导风险。有平台去年优化了对AI主播的识别能力,处理了超过17万个录播直播间,封闭了3万多个账号,打击了2800多个黑商团伙。


今天,虚拟数字人并未消失,而是在技术迭代中酝酿重生。AI大模型的成熟,为虚拟数字人注入了“智慧灵魂”。产业界形成共识:未来5年,数字人将摆脱“花瓶”标签,走向实质性赋能,成为撬动智能制造、文娱消费的新增长极,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工具和经济增长新变量。


从追捧到降温,从台前到幕后,虚拟数字人正在完成一场深刻的蜕变。它不再是资本市场的炒作概念,而是逐渐融入产业肌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实用齿轮。技术的进步仍在继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虚拟数字人正在书写新的发展篇章。

核心产品
    联系方式
      Public QR Code
      官方公众号
      Affairs QR Code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