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还是“+AI”,如今已是“AI+”:世界彻底变了
2025-09-18 15:18:33

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技术拐点。人工智能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像电力一样,正在成为渗透千行百业、重塑社会运行的基础力量。如果说过去几年是“+AI”的尝试阶段,即各行各业尝试在自己的业务流程中增加一些人工智能的元素,那么今天,我们已经全面进入了“AI+”的时代。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谁是变革的主导者。在“AI+”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成为驱动产业升级、商业模式创新和生产力跃迁的核心引擎。


这种转变并非空穴来风。有数据显示,仅在去年年底,某大型模型平台就已帮助企业客户精调了超过3.3万个专用模型,开发了77万个企业级应用。这些数字背后,是AI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坚实步伐。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应用并非均匀分布,而是高度集中在物流、医疗、科研、企业资产管理及数据安全等几个特定领域。为什么是这些行业率先迎来了爆发前夜?



一个关键原因在于,这些行业拥有清晰的“问题边界”。行业内部的专家对于自身的痛点和需求有极其明确的认知,例如物流园区需要更精准的库存预测,医院需要打破数据孤岛以提升专家会诊效率,科研团队需要唾手可得的高性能算力。这些问题的定义非常具体,因此利用AI技术来解决它们的路径也就相对清晰。同时,这些行业的付费意愿明确,因为它们清楚地知道,解决这些痛点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或社会价值。相比之下,面向普通消费者的AI应用则更为抽象,需要产品经理具有极强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去发现并定义需求。


当前,许多领先行业已经通过在垂直场景的深度渗透,构建起了“数据-模型-应用-反馈”的闭环生态。这个闭环一旦形成,AI系统就能在不断迭代中变得越来越聪明,行业也因此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正向循环。传统的“不可能三角”——即速度、成本和质量难以兼得的困境——正在被AI技术逐步打破。以下,我们将通过几个典型的行业案例,一窥“AI+”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一、AI物流:从“靠经验”到“靠算法”,误差率仅3%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动脉,其效率的提升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目前,绝大多数物流企业都在大幅增加对AI数字化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的投入。传统的物流园区管理存在两个典型痛点:一是高度依赖人工,二是依赖经验判断。


首先,在园区巡检方面,需要大量人工去核查货车车牌、判断货物堆码是否合规、检查包装是否有破损。这种纯人工的方式,不仅效率低下,其识别准确率保守估计也不超过70%,存在明显的管理漏洞。


其次,在库存管理上,调度员需要依靠个人经验来预测未来的库存波动。即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其预测也难免存在误差。而在大宗商品物流中,哪怕几个百分点的预测误差,都可能导致数额巨大的滞销或短缺损失。


AI的介入方式直接而有效:用“靠算法”替代“靠经验”和“靠人工”。具体来说:


在巡检环节,基于海量物流图像训练的视觉大模型被部署到边缘计算节点上。这些节点可以实时分析监控视频流,自动完成车牌识别、堆码合规性检测以及包装破损识别,实现了7x24小时不间断的自动化巡检,准确率远超人工。


在预测环节,AI模型不再依赖个人的经验,而是综合分析供应链数据、市场消费趋势、天气甚至社交媒体情绪等多维度的信息,构建起一个复杂的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够输出未来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的库存波动曲线。据实际应用数据显示,其预测误差率可以控制在惊人的3%左右。这对于优化库存、减少资金占用、提升周转效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AI医疗:从“辅助工具”到“专业代理”,能力超3年资历医生


医疗领域关乎生命健康,其变革显得更为谨慎,但也更具潜力。过去,很多医院虽然都进行了信息化建设,但这些系统往往是“数据孤岛”,彼此之间并不联通。尤其在基层医院,病历资料上传不完整、格式混乱的问题十分普遍。


这个问题在专家会诊这一急重场景中尤为突出。如果缺少患者完整、结构化的病历和检查结果,三甲医院的专家每次会诊都不得不从头开始了解情况,这无疑是对稀缺优质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


AI的深度应用正在改变这一局面。某机构通过与全国300余家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基于海量的真实病历、医学文献和会诊语音数据,训练出了专业的医疗大模型。这个模型的核心能力在于“结构化解读”,即它能从杂乱无章的非结构化文本中,精准地提取出与诊疗相关的关键信息,如病史、症状、用药记录、检查指标等,并形成规范的结构化数据,为医生提供清晰的诊断支持。


更进一步,该模型能够整合患者的所有数据,包括文字病历、影像检查结果和会诊过程中的语音记录,自动生成一份全面的会诊意见摘要供医生参考。经过大量测试,该模型在医学问答、报告生成和信息抽取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已经超过了3年资历的执业医生水平。


这标志着AI在医疗领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它从一个辅助人类的工具,进化成了一个能够独立完成特定业务流程自动化(如初步病历分析)的“专业代理”。未来,通过多个这样的“智能体”协同工作,整个诊疗流程的效率还将得到数量级的提升。此外,通过动态数据脱敏等隐私计算技术,此类系统能在保证患者数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模型训练和应用,解决了医疗行业数据使用的最大顾虑。


三、AI科研:从“资源堆砌”到“智能服务”,告别“算力焦虑”


科研是创新的源头,但长期以来,算力不足是制约许多前沿研究的瓶颈。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科研的主阵地,往往是“算力焦虑”的重灾区。过去,解决算力问题的方式简单粗暴:堆砌硬件。每个课题组为了完成自己的计算任务,都可能去申请购买一批昂贵的GPU卡。这种“以硬件为中心”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导致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一些团队的GPU闲置时,另一些团队的项目可能正在排队等待数月。


现在,一种新的模式正在兴起:精细化、服务化的算力管理。例如,某著名高校联合打造的算力中心,以一个强大的云平台为底座,整合了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平台,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超算服务中心。科研人员无需关心底层硬件的具体配置,就像使用水电一样,按需获取所需的AI和HPC算力服务。


更革命性的是,AI技术本身也被用于优化科研过程。科研人员可以用自然语言与机器交互,自动优化实验参数设计,从而将科学家从繁琐的试错工作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核心科学问题的思考。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算力焦虑”,一些大型基础算力设施也在建设之中。例如,在内蒙古建设的超万卡国产智算集群,堪称一个“算力电厂”。它并非简单的硬件堆砌,而是通过异构计算架构和分布式协同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的系统性工程革命。它通过算法、芯片和系统的垂直优化,打造出能支撑万亿参数模型训练的超级算力引擎,实现了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的能力。这等于是将国家级超算中心的能力,融入了更普惠的企业级基础设施中,让“国家队”的强大算力能够更直接地赋能民间科研和创新。


未来是“云智算”的时代


综上所述,物流、医疗、科研等行业的爆发性增长,只是AI深度赋能产业的开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应用AI,在垂直领域形成了数据闭环,解决了明确的痛点,从而打破了原有的效率天花板。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更基础的趋势:“云智算”的融合。云计算提供了弹性和可扩展的资源,人工智能提供了智能和自动化的能力,而算力则是驱动这一切的能源。未来的竞争,将是“云智算”平台能力的竞争。它将成为产业升级和生产力跃迁的关键驱动力。


现在的牌桌上,大家手里打的都是AI明牌。技术的方向已经清晰,成功的案例已经涌现。接下来,决定胜负的关键不再是战略的前瞻性,而是执行的坚决性和深度。那些能最快、最深地将AI技术融入自身血脉的行业和企业,必将成为这个“AI+”时代最大的赢家,迎来真正的爆发性增长。

核心产品
    联系方式
      Public QR Code
      官方公众号
      Affairs QR Code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