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数字人技术迅速发展,从最初的概念演示走向了大规模的实际应用。这项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许多行业的运作方式,成为推动社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一股重要力量。
2025年6月,一场由数字人主持的直播活动引起了广泛关注。观看人数超过1300万,商品交易总额突破5500万元,在某些品类的销售数据上,甚至超过了此前真人主播同期表现,创下了数字人直播的新纪录。直播中的数字人在对话、动作和回应观众时都表现得非常自然,几乎与真人无异。这一事件让人们清楚地看到,数字人作为一种新型的内容生产工具,拥有巨大的潜力。
一、支撑数字人直播的关键技术
数字人能够实现如此逼真的效果,背后是多项关键技术的融合与突破。一套完整的数字人直播方案,通常包含五项核心创新:剧本驱动的多模态协同、智能剧本生成、实时交互决策、可控的语音合成以及超拟真的长视频生成。这些技术共同确保了数字人在“神态、外形、声音、表情、语言”上的高度统一和自然。
首先,语言模型驱动的多模态协同是生成直播剧本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系统主要完成三件事:生成台词、协调多模态输出和实现动态交互。台词的生成不仅仅是输出文字,更要符合预设的主播风格。系统会通过学习真人语料,来模仿特定的语言逻辑和表达习惯。同时,系统还会加入内容规划和对事实的核查,以减少信息错误。在多主播场景下,系统还需要确保不同数字人之间的对话在语义和情感上协调一致。
当台词生成后,语言模型会同步输出一系列控制标签,比如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语调,配合什么样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这些标签会直接指挥语音合成和视频生成模块,使得声音和画面紧密配合,让数字人的表达既有感染力又有沉浸感。
动态交互能力则是数字人显得“聪明”的关键。系统能够理解用户的实时提问,并结合对话的上下文、主播的人设等信息,生成既符合情境又带有个性化色彩的回应。
其次,语音合成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升了数字人表达的自然度。在直播这样的互动场景中,人们不再满足于机械、平铺直叙的朗读,而是希望听到带有情绪起伏和个性特点的声音。传统的语音合成技术往往听起来比较生硬,难以适应直播中多变的情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的技术方案将语音合成与大语言模型深度结合。系统在决定“说什么”的同时,也会精细地控制“怎么说”。它会根据剧本内容、主播风格和语义重点,自动调整语音的韵律、节奏和情绪。例如,在介绍产品亮点时,数字人的声音可以从平缓的叙述自然地转向充满热情的推介,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三,超拟真长视频生成技术解决了视觉呈现一致性的难题。与生成音频或文本相比,生成连续、流畅且长时间保持一致的视频是技术挑战最大的环节。数字人的形象、口型、表情和动作需要在整场直播中都与语音保持精准同步,不能出现偏差。
针对这一挑战,先进的技术体系将剧本、语音、动作指令等多种信息作为输入。系统会先生成各种具有表现力的视频片段,例如自然的讲话片段、与物品交互的片段、以及带有大幅动作和表情的片段,然后再将这些片段在时间线上进行无缝衔接和统一调度。通过这种方式,即使是在长达数小时的直播中,数字人的形象也能保持稳定,所有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都能高度协调,最终呈现出高度拟真的视觉效果。
二、数字人应用场景的快速扩展
随着人工智能和虚拟建模技术的成熟,数字人正从实验室和有限的展示场景,快速走向各行各业的大规模应用。其商业化落地速度显著加快。如今,数字人凭借其“全天候在线、形象可控、效率高”的优势,正在内容产业、公共服务、品牌营销、文化传播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深度嵌入社会运行的多个环节。
第一,数字人已经渗透到众多行业,形成了多场景布局的格局。
在客户服务领域,数字人客服已经成为常见应用。它们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回答用户咨询、办理简单业务,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也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
在政务服务和城市管理方面,数字人化身为虚拟办事员或讲解员,出现在智慧政务大厅或在线平台上,为市民提供政策解读、业务办理指引和流程查询服务,有效减轻了线下窗口的压力,推动了政务服务的智能化。
在教育培训领域,数字人开始扮演教师或助教的角色。它们比传统的录播课程更具互动性和亲切感,能够进行在线教学、答疑解惑和情境模拟,特别是在语言学习、技能培训等需要反复练习的课程中,优势明显。
在文化旅游方面,数字人可以作为虚拟导游,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路线规划和生动详尽的景点讲解,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也增强了景区的吸引力。
总之,数字人正以其拟真的形象和交互能力,改变着各行各业与用户连接的方式。它不再只是一个工具,更逐渐成为一种提升服务体验、传递品牌价值的智能界面。
第二,主流媒体积极拥抱数字人技术,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
2021年,相关主管部门发布了行业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在新闻、气象、综艺科教等领域推广虚拟主播,并探索其在节目互动中的应用。在这一背景下,主流媒体将数字人视为提升传播能力和互动性的重要工具,并进行了广泛探索。
2025年春节期间,某地方广电集团的数字人新闻主播实现了新闻节目的零失误播报,引发关注。另一家报业集团则构建了覆盖新闻、直播、文旅宣传等多种场景的数字人矩阵,展现了系统化的应用能力。
各地媒体纷纷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人主播,如“时间小妮”、“申雅”、“谷小雨”等。这些数字人不仅外形和声音各具特色,在互动设计上也贴近年轻受众的喜好,成为主流媒体吸引年轻用户、增强平台活力的有效途径。更有一些数字人,如“未央”和“金凤公主”,在形象设计中融入了深厚的本地文化元素,不仅承担传播功能,也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开辟了“虚拟+文化”的创新路径。
第三,数字人技术正在推动主流媒体重构内容价值与升级传播方式。
一是解放内容生产力,提升效能。数字人可以不受时间和体力限制,实现24小时不间断工作,显著提高了新闻播报的时效性和更新频率。当数字人与自动化新闻生产系统结合时,可以实现从稿件生成到播报的全流程自动化,极大降低了内容制作成本。
二是拓展了表达方式,构建沉浸式传播体验。数字人的可视化、可互动特性,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局限。它能够以更亲切、有趣的方式呈现内容,在新闻、专题、直播等不同场景中灵活切换,增强用户的观看感受和情感共鸣,尤其对年轻群体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三是推动了传媒行业的系统性智能化升级。数字人的应用不仅仅是前端的形象展示,更倒逼媒体机构对内容生产、管理、分发的全流程进行智能化改造。通过引入AI中台、知识图谱和大模型技术,媒体正在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内容生产体系,为未来信息传播模式的深刻变革打下基础。
三、总结与展望
数字人技术正在深度融入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商业环境,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无论是在技术层面上的突破,还是在场景应用上的创新,都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未来,如何让数字人在更多领域持续产生实际价值,将是研究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数字人无疑将成为推动社会向信息化、智能化迈进的重要载体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