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培育的若干措施》。这一文件旨在系统性解决数字企业在创新发展中遇到的制度性问题,为数字空间等数字经济新兴产业提供有力支持。数字空间作为数字技术的前沿领域,正迎来关键发展阶段。该政策通过全链条设计,聚焦数据要素、算力支撑和场景开放三大核心,为产业清障赋能。本文将从政策内容出发,分析其对数字空间产业的影响,并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数字空间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典型代表,它通过虚拟场景、数字人交互和实时渲染等技术,构建出全新的数字空间。然而,产业发展面临数据获取难、算力成本高、应用场景有限等问题。此次六部门联合出台的措施,正是针对这些痛点,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政策强调培育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简称“数创企业”,并围绕数据、算力和场景三大支柱展开部署。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也为数字空间产业注入了新动力。
数据要素:数字空间的“新燃料”
数据是数字空间产业的基础资源,类似于燃料驱动引擎。《措施》提出“强化多维用数保障”,重点解决数据获取和利用的难题。文件鼓励地方建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支持数创企业公平参与公共数据资源开发。这意味着,数字空间企业可以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更多高质量的公共数据,用于虚拟场景构建、数字人训练等环节。例如,在构建虚拟城市或社交平台时,企业可以利用公共数据丰富内容,提升用户体验。
此外,政策还鼓励有条件地区探索发放“数据券”和“算法券”,这直接降低了企业的数据获取和治理成本。数据券类似于消费券,企业可以用它来购买数据服务;算法券则支持算法模型的开发和优化。这些措施有助于中小企业减轻负担,加速创新。同时,文件支持构建行业可信数据空间,为数字空间内容创作提供规范的数据支撑。可信数据空间能确保数据来源可靠、使用合规,减少数据滥用风险。例如,在数字艺术或教育应用中,企业可以安全地使用公共数据,避免侵权或隐私问题。
总体来看,数据要素政策的落地,将为数字空间产业提供持续动力。通过公共数据开放和成本降低,企业能更高效地开发产品,推动产业从概念走向实践。
算力支撑:数字空间的“新基建”
数字空间对算力的需求极大,涉及实时渲染、大规模并发处理等技术,需要强大的计算资源作为支撑。《措施》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这一工程旨在将全国算力资源有序池化、并网运行,形成高效、低成本的算力服务体系。对于数字空间企业来说,这能有效解决算力瓶颈问题,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往往因算力成本高而难以开展创新。
国家枢纽节点将面向数创企业提供低成本、广覆盖、可靠安全的算力服务。例如,在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应用中,实时数据处理需要高性能计算,而全国算力网的构建能让企业按需获取资源,无需自建昂贵的基础设施。这不仅降低了创新门槛,还提升了产业效率。新型算力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为数字空间应用的大规模并发访问和实时渲染提供坚实基础。例如,在多人在线虚拟环境中,算力网能确保流畅交互,避免延迟或卡顿。
政策还强调算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东西部协同发展。西部地区的能源和土地成本较低,适合建设数据中心;而东部地区需求集中,通过网络连接实现资源互补。这种布局有助于数字空间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加速技术迭代。随着算力支撑的加强,更多创新想法有望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推动数字空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场景开放:数字空间的“试验田”
应用场景是数字空间技术落地的关键环节。《措施》将“强化场景和机会供给”作为重要发力点,支持地方结合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等工作,加大应用场景和机会清单的开放。这意味着,数字空间企业可以获得更多测试和展示平台,加速技术商业化。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国有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推进场景开放,为数创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提供机会。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探索建立“首购首用”专项机制,支持数创企业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优先被采购或试用。这能帮助数字空间企业快速开拓市场,通过实际应用验证技术可行性。例如,在智慧城市或工业数字空间中,企业可以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实际场景,获取用户反馈并优化产品。同时,场景开放政策还强调跨领域合作,推动数字空间与教育、医疗、文旅等行业的融合。例如,虚拟医疗培训或数字文旅体验,都能在开放场景中实现落地。
政策还鼓励地方政府发布机会清单,列出具体需求,引导企业针对性创新。这不仅减少了企业的市场探索成本,还促进了供需匹配。总体而言,场景开放为数字空间产业提供了宝贵的“试验田”,帮助技术从概念转化为实用解决方案,推动产业生态的繁荣。
创新环境:数字空间的“安全区”
数字空间作为新兴领域,需要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来鼓励创新。《措施》提出“建立开放包容审慎的创新环境”,并结合企业特点,探索“沙盒监管”模式。沙盒监管是指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允许企业进行先行先试,减少过度干预。这对数字空间产业尤为重要,因为其技术涉及数据隐私、虚拟资产等复杂问题,传统监管可能抑制创新。
文件明确鼓励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试点,规范涉企检查,防止重复检查、多头检查,并探索非现场监管方式。例如,在数字空间内容审核或虚拟交易中,监管机构可以通过远程监测等方式,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同时,政策探索柔性执法机制,对首次轻微违规问题优先采取引导协商、行政指导等方式处理。这种包容态度能降低企业的合规成本,激发创新活力。
此外,政策还强调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确保创新不偏离正轨。例如,在虚拟社交或金融数字空间中,企业需遵循相关法规,但监管会提供过渡期或指导服务。这种“安全区”设置,为数字空间技术创新提供了宽松环境,有助于产业在规范中快速发展。
全方位支撑:从人才到出海
除了核心支柱,政策还从人才、出海和投融资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在人才支撑方面,《措施》支持院校优化调整数字经济相关学科专业设置,推动数字人才梯队建设。数字空间领域急需专业人才,如虚拟现实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政策通过教育体系改革,缓解人才短缺问题。例如,高校可以增设数字空间相关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企业出海服务方面,文件加大支持数创企业参加国际展览活动和资源技术对接,依托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等平台,集中展示创新成果。这有助于数字空间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学习先进经验。例如,通过国际展会,企业可以展示虚拟产品,吸引海外投资或合作。
在投融资服务方面,《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提供金融服务,加大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数创企业上市融资。数字空间产业资金需求大,政策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资金压力。例如,风险投资、股权融资或专项基金,都可以为初创企业提供支持。这些措施共同构建了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助力数字空间企业成长。
六部门联合出台的《措施》,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为数字空间产业扫除了发展障碍。数据要素、算力支撑和场景开放三大支柱,结合创新环境和全方位支撑,形成了完整的培育体系。随着政策落地,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将迎来更优环境,数字空间赛道有望涌现更多创新企业。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大背景下,政策东风正为数字空间产业打开广阔空间。未来,产业需抓住机遇,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探索,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