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人工智能已经从科幻电影中的概念,悄然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当周末纠结带家人去哪吃饭时,手机里的智能助手已经能根据口味、预算和实时客流,为我们推荐最合适的餐厅;当计划一次旅行却对行程安排无从下手时,人工智能可以一键生成详尽的攻略,甚至连交通和住宿都一并搞定;家里电脑突然出现故障,不必再抱着厚重的说明书钻研,只需和人工智能助手聊几句,它就能一步步引导我们诊断问题、找到解决方案。这些曾经存在于想象中的场景,如今已成为我们触手可及的日常。而在这场全球性的科技竞赛中,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以其惊人的速度,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人们不禁要问:人工智能,为何能在中国“跑”得这么快?

一、国家战略与政策托底:为“中国速度”铺设跑道
人工智能的“中国速度”首先体现在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数据上。短短五年间,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从1400多家激增至超过5000家,平均下来,几乎每11个小时就有一家新的人工智能企业诞生。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比高达60%,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而在衡量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数上,中国已稳居世界第一梯队。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持续发力的政策托底。
近年来,一个关键词频繁出现在国家发展的蓝图之中——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是创新,关键在于质优,其本质是代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先进生产力。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正是培育和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翻看中国的“政策日历”,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清晰脉络。
早在2016年,人工智能技术就被写入“十三五”规划,标志着其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国家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人工智能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为产业指明了方向。进入“十四五”时期,规划进一步明确要“壮大人工智能产业”,显示了持续投入的决心。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明确了利用人工智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而就在不久前,2025年8月出台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则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为行业提供了更具体、更深入的指导。
发展人工智能,不仅需要政策指引,更需要夯实基础设施,如同建造高楼大厦,必须先把地基打牢,把框架搭稳。为此,国家在算力、数据等关键领域进行了前瞻性布局。算力是人工智能的“发动机”,数据则是其“营养源”。通过建设国家级的算力枢纽网络,推动数据要素的市场化流通,国家正致力于打通可能存在的堵点和卡点。此外,中国拥有的庞大人口和产业体系,产生了海量、多样的数据;完备的工业产业链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超大规模的市场则为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广阔的试炼场和商业化空间。这些,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在中国高速发展的“硬家底”。
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赋能千行百业,惠及民生福祉
“人工智能+”行动,是当前中国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策略。那么,“+”究竟是什么?通俗地讲,就是让人工智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进行深度融合,像水、电、煤一样成为一种基础能力,赋能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业态,最终实现全社会的提质增效。
在《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中,“人工智能+”消费提质和“人工智能+”民生福祉是两大重点领域,这体现了人工智能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在消费领域,人工智能正在让商品变得更好,让消费体验更有趣。以旅游为例,在国庆假期期间,诸如泰山、华山等著名景区人潮涌动。过去,游客登山大多依赖一根简单的拐杖,往往未至山顶便已筋疲力尽,无心欣赏风景。如今,一种名为“外骨骼机器人”的人工智能产品正悄然流行。这款产品重量很轻,却能承受巨大的瞬时拉力,并能根据实际路况自动调节助力强度,让使用者以更舒适、更省力的状态完成攀登。它不仅是一个助力工具,还能实时监测使用者的身体状况,在紧急情况下启动呼救,甚至能化身“智能导游”,全程进行景点讲解,极大地提升了旅游的品质和乐趣。

在民生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则更显其技术的“温度”。以最常见的交通信号灯为例。传统的红绿灯是基于过去一个阶段的平均车流量来设定固定的配时方案,难免与实时变化的交通状况脱节。而现在,人工智能红绿灯已经开始在部分城市上岗。例如,在四川成都的某个路口,实现了从“车看灯”到“灯看车”的转变。人工智能系统通过电子眼实时感知各个方向的车流密度,动态调整信号灯的放行时间,使得该路口的每小时通车效率提升了16%。不仅如此,智慧灯杆也集成了多种功能,能够感知路况,并通过云端大脑将前方数公里的特殊情况实时推送给驾驶员,实现“车知路况、路懂车辆”的协同。
在养老方面,人工智能也已低调进场,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深圳的一些养老院,健康检测机器人可以接到指令后,自主导航到老人身边,温柔地提醒并协助其测量血压。在另一些机构,洗发机器人能够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洗头,理疗机器人则负责进行艾灸等康复护理,全程自动化,减轻了护理人员的负担,也保障了服务的标准化。数据显示,智能机器人在养老领域的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亿元。关于养老机器人何时能进入普通家庭,行业专家表示,预计在未来3到5年内,养老机器人将从养老机构逐步走向养老社区,并最终进入千家万户,为居家养老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三、机遇与挑战:工人的饭碗与未来的蓝图
人工智能在生产领域的应用同样迅猛。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的机器人密度已达到每万人470台,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同时,国家级的人工智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400家,已建成的智能工厂数量庞大,形成了基础级、先进级和卓越级的梯队。这一切都表明,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然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一些普遍的担忧:机器干了这么多活,工人的饭碗还稳吗?对此,业内专家给出了理性的分析:对于那些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流程固定的低效岗位,人工智能确实存在替代趋势。但这仅仅是硬币的一面。在整个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和应用过程中,它创造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岗位。例如,原来从事高危环境巡检的工人,经过培训后,可能会转型成为负责研发、调试或维护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工程师或技术员;工业流程的巡检员,未来可能转变为设计和管理整个智能巡检系统的架构师。人机协作将成为主流,人的角色将更多地转向创造性、管理性和情感性的工作。
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国家已经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到2027年,将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农业、交通、能源、金融、民生等六大重点领域的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将超过70%。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全面赋能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相关应用的普及率超过90%。展望2035年,中国将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新阶段,人工智能将成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和有力支撑。
人工智能的“中国速度”,并非偶然。它是国家战略前瞻布局、政策体系持续托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场应用需求旺盛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宏观的政策引领到微观的民生改善,从轰鸣的智能工厂到静谧的养老院落,“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重塑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跟上“人工智能+”的步伐,不仅意味着拥抱技术进步,更意味着我们正朝着一个更加便捷、高效、温暖和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稳步前行。这条路,既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也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