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面对面的虚拟服务,是未来还是噱头?
2025-10-14 16:30:51

在今天的许多旅游景区,一道新的风景线正在吸引游客的目光。它们或身着古装,娓娓道来历史典故;或形象现代,耐心解答各种疑问。这些能说会道、永不疲倦的AI数字人,正从新奇的概念逐步变为触手可及的服务。从山西博物院的虚拟推官到伊犁将军府的数字讲解员,它们不仅仅是吸引流量的“网红”,更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一个生动缩影。放眼更广阔的领域,智能客服、虚拟主播、AI数字员工、虚拟讲师等形态各异的数字人,正逐步渗透至传媒、金融、教育、医疗、农业、政务等众多行业,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和适应性。这标志着,AI数字人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来自于与实体经济的紧密融合。



一、技术轰响引擎:数字人从“形似”迈向“神似”


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迎来爆发式增长,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快速演进,为虚拟数字人产业装上了强大的新引擎。


其中,AIGC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尤为关键。过去,数字人的对话内容多依赖于预设的剧本和问答库,僵硬且有限。而现在,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数字人,不仅能够理解用户复杂的、带有上下文语境的提问,还能进行一定程度的逻辑推理和创造性思考,甚至模拟出情感表达,使得交流变得更加自然和人性化。这意味着,数字人开始从“对答”走向“对话”。


在视觉呈现上,神经渲染等技术的成熟,让数字人的形象发生了质的飞跃。无论是微妙的面部表情,还是自然的肢体动作,都变得更加精细和流畅,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亲近感和信任度。


此外,基础设施的进步也为数字人的实时交互扫清了障碍。边缘计算的部署和5G网络的高速率、低延迟特性,确保了数字人在面对大量并发请求时,依然能够保持响应的及时性和稳定性,使其得以在复杂的线下场景和关键的线上服务中担当重任。


这些技术的综合作用,共同推动着数字人完成一次重要的进化:从最初追求“看起来像人”的视觉阶段,迈向了追求“能够像人一样思考与交互”的智能阶段。


二、繁荣下的挑战:高成本、弱交互与落地难题


尽管发展势头迅猛,前景广阔,但虚拟数字人产业要想实现大规模、可持续的商业化应用,仍然面临着诸多不容忽视的挑战。


首先,高昂的制作成本是横亘在众多企业面前的第一道门槛。打造一个高质量、高拟真度的数字人,需要投入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元的资金,涉及3D建模、动作捕捉、语音合成、知识图谱构建等一系列复杂环节。这种高投入使得许多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和传统行业望而却步,导致数字人技术一度被视为“奢侈品”,形成了“技术高高在上,应用难以落地”的尴尬局面。


比成本问题更为核心的,是数字人与实体经济真实需求的脱节。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数字人应用仍停留在“花瓶”阶段。它们外观精美,吸引了第一波关注,但功能却十分单一,只能机械地执行预设流程的交互。一旦用户的问题超出既定范围,它们便无能为力,甚至给出错误的回答,严重影响用户体验。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部分开发者过于追求技术参数的提升和视觉效果的炫酷,而忽视了去深入挖掘行业在“降本增效”方面的真实痛点。




具体而言,交互能力的不足是当前数字人面临的主要技术瓶颈。多数数字人依赖的是预设脚本和简单的规则引擎,缺乏真正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在开放的、非结构化的对话环境中,这种缺陷尤为明显。例如,在金融咨询和医疗问诊这类对准确性和专业性要求极高的领域,数字人目前的理解力和可靠性还远未达到实用水平。


同时,数字人与现有行业系统的整合也是一大难题。许多传统行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年代较早,数据标准不一,形成了诸多“信息孤岛”。数字人若无法无缝接入这些系统,获取实时、准确的业务数据,那么其提供的服务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价值大打折扣。


最后,从商业回报的角度看,企业对于引入数字人技术的投入产出比仍存有疑虑。引入数字人往往意味着需要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重构,并对员工进行培训,这种转型的成本和潜在风险,让许多追求短期效益的企业持谨慎观望态度。它们更需要能直接带来效益的解决方案,而非一个需要长期培育的技术项目。


三、破局之道:深挖产业需求,实现真价值


要突破上述发展瓶颈,推动AI数字人产业行稳致远,必须回归技术的本质——即通过创新来解决实际问题,为实体经济创造可衡量的价值。这要求整个产业从“技术导向”转向“需求导向”。


首先,必须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研发机制。这意味着,数字人的开发者和应用方需要沉下心来,深入各行各业的生产一线,去发现那些最迫切、最真实的痛点。例如,在广大农村地区,专业的农技人员数量不足,一个懂农业知识的“数字农技员”能否通过手机App,为农户提供及时的种植技术指导和病虫害识别服务?在金融服务中,一个能够整合用户征信、资产状况和市场数据的“数字理财顾问”,能否提供比传统标准化推荐更个性化的资产配置建议?只有当数字人真正解决了这类具体问题,并带来了效率的提升或成本的下降,它的价值才得以彰显,发展才有持续的动力。


其次,要推动数字人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及行业专有知识进行深度融合,构建系统级的智能化服务生态。数字人不应该是一个孤立的应用程序,而应是整个智能化系统面向用户的“交互界面”和“决策执行者”。例如,在制造业,数字员工可以实时连接生产线上的传感器网络,不仅监测设备运行状态,还能预测性发出维护警报,并指导工人进行操作。在智慧农业中,数字农技员可以接入环境监测系统,分析土壤湿度、光照、温度等数据,并向农户解释作物长势异常的具体原因,提出调整建议。这种深度整合的解决方案,才能让数字人从执行单一指令的“工具”,升级为提供综合服务的“伙伴”。


最后,降低使用门槛和总拥有成本,是数字人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关键。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自研或定制高价数字人是不现实的。因此,产业界可以探索建设行业级的数字人服务平台,以SaaS模式让中小企业以租赁或分时使用的方式,低成本地享受到高质量的數字人服務。同时,开发低代码甚至无代码的數字人定制工具,让非技术背景的业务人员也能根据自身需求,快速配置數字人的外观和核心功能,将大大加速应用的普及。此外,建立行业共享的知识库和解决方案库,汇聚最佳实践,也能有效避免重复开发,降低创新成本。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与科研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技术标准和数据接口规范,打破“信息孤岛”,为数字人的广泛接入和互联互通扫清障碍。


AI数字人技术正处在一个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十字路口。它们不仅是前沿技术创新的结晶,更是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提升传统产业效率、优化用户体验的重要桥梁。文旅产业作为数字人技术应用的先行者,其成功的经验和走过的弯路,都为其他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未来的道路已然清晰:唯有坚定不移地走数实融合的发展路径,让技术扎根于产业的沃土,服务于真实的需求,AI数字人才能彻底摆脱“花瓶”的标签,从令人惊叹的“新奇体验”,升华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日常工具”,真正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社会进步的一股坚实力量。

核心产品
    联系方式
      Public QR Code
      官方公众号
      Affairs QR Code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