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空间如何让城市存量资产“再生”
2025-10-21 17:11:20

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过去依靠新建道路、扩大城区规模的“扩张”模式难以为继,现在更注重提升现有城市的质量和内涵。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许多城市面临着共同的难题:传统产业创新不够,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结合不深;大量旧厂房、老楼宇活力不足,物理空间和数字世界脱节;能源消耗大,绿色低碳发展缺乏系统路径;各部门数据不互通,治理决策常常依靠经验,不够精准。



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认识到驱动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已经变了。过去,土地、资金和劳动力是核心。现在,数据和绿色能源成为了新的关键要素。如何让这些新要素流动起来、产生价值,是城市未来竞争力的核心。因此,构建一个“城市建设数字空间要素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就像是城市的一套“新型操作系统”,负责调度和运营这些新要素,最终让城市从被动的“管理”转向主动的“激活”。


一、城市正在经历的四次深刻变革


数字要素的融入,正在引发城市运行逻辑的根本性改变,可以概括为四次革命。


第一是商业模式的革命,从“土地财政”转向“要素运营”。过去,城市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次性出让土地。现在,则转向对数据、能源等要素进行长期运营来获得持续收益。例如,通过产业运营平台分析数据,进行精准招商,打造数字和实体融合的产业集群;通过能碳平台监测企业和建筑的能耗与碳排放,开展虚拟电厂、能源托管等新业务,这不仅能节能,还能创造新的税收点;通过对存量建筑进行数字体检,导入新产业,让老空间产生新价值。


第二是决策的革命,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决策”。以前规划城市、治理交通多靠经验和感觉。现在,通过构建城市的数字孪生体(即一个虚拟的数字城市),并集成各类大模型(如城市更新大模型、产业大模型),可以实现用数据说话。比如,模型可以自动识别出哪些区域的楼宇利用率低,哪些路段是交通堵点;能碳大模型可以实时追踪碳排放,为减排目标提供精确依据。


第三是工具的革命,从“人工主导”转向“数智赋能”。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的全过程,都在被数字化工具重塑。从前期的数字体检、数字规划,到建设过程中的智能设计、数字化项目管理,再到运营阶段的产业和能碳平台管理,数字技术贯穿始终。这使得城市建设过程从依赖个人经验,变得可预测、可控制,精度和效率都大大提升。


第四是生态的革命,从“层级管理”转向“生态运营”。城市不再只是由政府单一管理,而是转变为一个政府、企业、市民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平台。通过数据开放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鼓励企业参与智慧招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高校和金融机构加入产业生态联盟。城市治理从政府的“单向指令”,变成了社会“协同共生”。


二、五大要素如何协同作用


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产业、能源、数据、资本、物理与数字空间这五大要素的高效协同。这个数字空间要素市场,就像一个中央枢纽,打破它们之间的壁垒,让它们从孤立走向联动。


产业要素通过产业运营平台,进行产业诊断、智慧招商和集群运营。


能源要素通过能碳运营平台,实现监测、调度和交易,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数据要素是核心,通过专门的数据运营平台,将分散的数据汇集成池,经过清洗、确权后,安全地流通到需要的地方。


资本要素结合供应链金融和结算中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聚集资金流。


空间要素以城市信息模型(CIM)为基础,构建数字孪生城市,让物理空间变得可感知、可调度。


这五大要素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形成一个闭环:数据驱动能源优化,能源支撑产业升级,产业吸引资本流入,资本反过来用于空间更新和提升。例如,数据模型发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潜力,资本就会跟进投资,能源平台提供绿色电力保障,最终在规划好的数字空间里落地项目。




三、让数据变得可信、可用


数据是新的石油,但如果不流动、不可信,就无法产生价值。当前的数据存在“孤岛”、确权难、安全风险等问题。构建“可信数据空间”是破题的关键。


首先,要全量汇聚数据。以城市信息模型(CIM)为底座,将空间、产业、能源、公共设施、交易等各类数据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数据资源池。


其次,要保障数据流通可信可控。利用区块链、数据脱敏等技术,建立数据溯源体系,确保数据从产生、流转到使用的全过程都可追溯、可监管,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开放。


最后,要实现数据价值精准释放。通过各类专业大模型对可信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将数据精准地配置到最能产生价值的领域。比如,产业大模型能精准识别出有潜力的创新企业,城市更新大模型能科学确定空间改造的优先级。


四、打通空间与内容,实现“港产城人”协同


城市发展不能再只重视盖楼修路(载体),而忽视里面装什么产业、提供什么服务(内容)。需要通过“空间数字化、产业数字化、资产数字化”来实现载体与内容的融合。


空间数字化是基础,通过实景三维建模等技术,把整个城市在数字世界重建,让它变得可感知、可调度。


产业数字化是核心,利用产业平台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培育新产业,形成数字化产业集群,让产业内容能与数字空间深度绑定。


资产数字化是激活存量的手段,对低效空间进行数字诊断和确权,导入新产业内容,并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让“沉睡”的资产变成可以增值的数字资产。


当空间、产业、资产都数字化并打通后,人才、物资、资金、数据就会自然地向城市汇聚,最终形成“港”(要素流通枢纽)、产(产业集群)、城(空间载体)、人(宜居环境)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五、城市发展范式的根本转变: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


这场变革的底层逻辑,是城市发展范式的升级。工业经济时代,城市追求的是“规模经济”,通过大规模、同质化的建设和生产来降低成本。


而数字经济时代,则转向了“范围经济”。它的核心是要素的复用和联动。一套数据可以同时用于产业、能源、治理等多个场景,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同一个数字孪生系统,既可以用于城市规划模拟,也能用于应急管理推演;一个旧厂房,可以通过更新改造,变成科创空间或文创园区。


这种“一类要素,多场景复用”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要素利用效率,让城市不再依赖消耗新的土地和资源,而是转向盘活现有的存量要素。更重要的是,每个城市都可以基于自己的特色(如工业基础、文旅资源),打造独特的数字竞争优势,从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构建城市建设数字空间要素市场,不是简单地上线几个系统或平台,而是一场深刻的城市发展范式革命。它通过四次革命重构了城市的运行逻辑,通过五大要素的协同构建了发展闭环,通过打通空间与内容激活了城市生态,通过构建可信数据空间释放了核心价值。


当数据能够自由流通并创造价值,当城市空间成为可运营的生态载体,当治理决策变得科学精准,城市就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高效和韧性的“数字雨林”。这正是未来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也是实现从“管理城市”到“激活城市”这一根本性转变的必由之路。

核心产品
    联系方式
      Public QR Code
      官方公众号
      Affairs QR Code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