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AI,智能眼镜的想象力远比你想象的更大
2025-10-21 17:21:30

你能想象这样一种生活吗?当你走出家门,除了脸上那副再平常不过的眼镜,你不需要携带任何其他的电子设备。它帮你处理信息,与你对话,记录眼前的美好,甚至为你支付账单。这一天,或许并不遥远,它正以一种被大多数人低估的姿态,悄然向我们走来。



业内将2025年称为“百镜大战”的元年。年初的一场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放眼望去,俨然是一场智能眼镜的盛大展会。各大厂商纷纷亮出自家产品,预示着这个赛道正变得空前拥挤。


你可能会觉得,智能眼镜算不上什么新鲜玩意儿。确实,早在十几年前,科技巨头谷歌就推出了它的第一款智能眼镜。它概念超前,外观酷炫,却最终在市场上折戟沉沙,未能掀起太大波澜。


但今时不同往日。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的爆发性发展,让智能眼镜从“智能”升级为了“AI”。它不再是那个功能单一、略显笨拙的配件,而是真正开始融入生活,拓展出丰富的应用场景。它可以是你随身的音乐播放器、通话设备、第一人称视角的摄像机,也可以是你的私人提词器、实时翻译官,甚至,你只需“看一眼”商品,就能完成扫码支付。


参战的巨头越来越多。年中,一家国内手机大厂发布了其首款AI眼镜,设定了年度数百万副的出货目标。紧接着,一家电商与云服务巨头也公布了其AI眼镜产品,深度融合了自家的大模型,不仅支持导航软件进行近眼导航,更能通过与支付平台的打通,实现“看一眼就付”的便捷体验。


与此同时,垂直领域的小巨头们也并未坐以待毙。例如,由国内商学校友创办的一家AI眼镜品牌,如今已是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玩家之一。


那么,AI眼镜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与升级?它的未来会走向何方?又将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机遇?本文将试图梳理这个被低估的新风口。


一、从军用到民用的漫长之路


智能眼镜的梦想,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就已萌芽。上世纪80年代,一位海外大学教授就研发出了“智能眼镜”的雏形。进入21世纪,这项技术最先被尝试应用于军事领域,旨在提升士兵的战场感知和能力。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12年。当时,一家搜索巨头发布了名为“谷歌眼镜”的产品,首次将摄像头、麦克风、骨传导耳机等部件集成到一副眼镜上。至此,现代智能眼镜的基本形态被确立下来。


从2013年到2018年,索尼、爱普生、微软等多家硬件大厂开始纷纷入场,试图分一杯羹。听起来热闹,但市场反应却普遍冷淡,这些早期产品大多未能激起普通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行业的沉寂,直到一家社交巨头的入场才被打破。这家公司为何会对硬件眼镜产生浓厚兴趣?这要从几年前说起。当时,该公司的传统社交业务增长见顶,恰逢“元宇宙”概念席卷全球。而该公司通过前期的收购,积累了大量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这些技术被视为通往元宇宙的关键入口。于是,公司创始人宣布全面押注元宇宙,甚至将公司更名为与元宇宙相关,并开始大力发展包括AR眼镜在内的相关硬件。


2023年,这家社交巨头与一家经典眼镜品牌联合推出了新一代智能眼镜。这款产品大受欢迎,直接拉动了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超过200%的增长。根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2024年,全球AI眼镜出货总量首次突破200万台,其中该联名产品占比超过了60%。



二、先驱为何成为“先烈”?


2024年,这家社交巨头旗下的智能眼镜,已经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绝对多数。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早早入局的谷歌、索尼等先驱,反而在消费级市场失败了,只能在边缘的行业市场中寻找机会?


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时机尚未成熟。早期的“先驱”们入场时,缺乏像5G高速网络、AI大模型这样的关键基础设施支持。没有强大的云端算力和实时数据传输能力,智能眼镜的“智能”就大打折扣。


第二,用户体验失焦。早期产品价格高昂,普遍在1000美元以上,而其部分功能与手机重合,这让消费者觉得为一副眼镜花比手机还贵的钱并不划算。同时,产品的好用度有限。例如,谷歌眼镜的设计初衷是“随时搜索”,但用户最高频使用的功能却是拍照。这种设计与需求的错位,影响了后续很长时间里智能眼镜的技术路线,使其无法满足大多数普通用户的核心需求。


第三,造型设计糟糕。眼镜是戴在脸上的饰品,天生就对时尚性和轻便性有极高要求。然而,早期产品往往造型浮夸、机身沉重,佩戴起来既不舒适,也不够体面潮酷。


最终,早期的智能眼镜给消费者留下了“又丑又沉又贵又没用”的印象,变成了一种极客的“科技玩具”,自然难以打开大众市场。


正因为上述种种困境,这些“先驱”为了生存,纷纷转向了企业级市场。微软深耕工业制造领域,为飞机制造商提供AR指导、设备维护等解决方案;谷歌则聚焦医疗和教育,实现手术导航、虚拟实验室等功能。技术路线一旦在B端固化,再想转向消费端就变得异常困难,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很难在普通消费者脸上看到这些早期品牌的产品。


三、后来者如何居上?


那么,作为后来者的那家社交巨头,是如何解决这些痛点,实现后来居上的呢?


答案在于对症下药,精准解决了“重”、“贵”、“没意思”三大核心痛点。


药方一:产品轻量化。该公司的王牌产品,重量仅为49克,与普通太阳镜无异。它之所以能做到如此之轻,关键在于做了“减法”——它大胆舍弃了复杂的AR光学模组,让产品主要依靠语音助手和镜腿按键来实现摄像、音频和基础AI交互。同时,它采用了“端云协同”的策略,将复杂的计算任务分配给与之连接的手机处理,自身只负责采集和显示,极大地优化了眼镜本身的算力需求和功耗。再加上合作眼镜品牌成熟的生产工艺,对内部走线和材料进行了优化,最终成功“减肥”,比许多竞品轻了近三分之一。


药方二:严控成本。能够做到价格亲民,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其“轻量化”策略。被舍弃的光学模组,通常占硬件成本的30%到45%,这一下就省下了巨额成本。此外,采用高度集成的芯片方案,复用成熟的音频、摄像头接口,也进一步压缩了成本。在产销层面,依托合作眼镜品牌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和覆盖全球的分销网络,能够快速量产并铺货,有效分摊了研发和制造成本。


药方三:完善生态。用户在购买智能眼镜时,不仅看硬件,更看重其背后的软件应用和生态服务,而这正是这家社交公司的核心优势。2023年,其智能眼镜就与旗下的多个社交应用建立了深度联动,用户可以将眼镜拍摄的照片和视频“一键分享”到社交平台,极大地提升了使用粘性和分享欲望。随后,它又与多家主流音乐、播客平台合作,实现了“声控选歌”。未来,它还计划推出开放系统,吸引全球开发者入驻,繁荣应用生态。


通过这一系列组合拳,这家公司成功地将智能眼镜从“极客玩具”变成了时尚潮品,并稳稳坐上了消费级市场的头把交椅。


四、国内市场的“一哥”生意经


然而,在海外市场所向披靡的这款王牌产品,由于数据与网络安全等因素,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这为国内智能眼镜行业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生态保护区”,催生了本土品牌的繁荣。


有的品牌支持近视调节,配合高清大屏,主打AR娱乐和提词场景;有的品牌搭载自研操作系统,与数字办公深度结合;有的手机品牌推出的眼镜,则致力于实现与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的全场景生态联动。而在这些品牌中,有一家品牌凭借超强的性价比和出色的影音体验,在入局后迅速占领大众市场,稳居国内市占率第一,堪称“国内一哥”。



这家品牌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它是在巨人肩上起跳。作为一家大型消费电子集团孵化的子公司,它在创立初期就获得了母公司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技术和产业链的协同。母公司在电视领域积累的深厚显示技术,非常自然地迁移到了AR眼镜的光学设计上。其关联的面板公司为其提供了核心显示技术的支持,并通过优化供应链,帮助其将成本降低了约30%。同时,母公司的品牌背书和全球影响力,也帮助它快速建立了市场信任度,并拓展了海外市场。


其次,它拥有“线上+线下”的双重渠道优势。线下,它进入了母公司合作的各大电器连锁门店;线上,它也布局了主流的电商平台。此外,它还学习海外巨头的经验,与大型眼镜连锁零售商合作,利用其专业渠道触达更广泛的消费者。


再者,是“多点开花”的生态建设。2022年,它与一家头部新能源汽车品牌强强联手,使其产品成为该品牌旗舰车型的官方配件,用户可在车内享受等效上百英寸的高清巨幕。2023年,它正式启动全球开发者计划,上架了数百款AR应用,覆盖教育、医疗、文旅等多个领域。2025年,它又与一家云服务巨头达成战略合作,将大模型深度嵌入旗下AR眼镜,使其能够胜任会议纪要总结、录音整理等更复杂的AI任务。


五、看多智能眼镜未来的三个理由


尽管智能眼镜有诸多好处,但我们必须承认,它目前的行业渗透率仍不足1%,依然是一个小众产品。去年的全球融资总额也仅有十亿级别,与当下火热的人形机器人赛道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但也正因如此,它的上升空间才显得无比巨大。


市场上也存在不少看空的声音。最主要的质疑在于,它的很多功能与手机严重重叠,除非产生碾压级的体验优势,否则用户没有理由改变习惯。而目前,智能眼镜在续航、算力、价格和应用生态上,相比手机仍是短板。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长期看好智能眼镜的未来。理由如下:


第一,它的目标是成为下一代个人终端,而非手机附庸。它的显示技术是空间化的,交互是自然化的(语音、手势、甚至眼神),这些都是手机物理形态所无法拓展的功能方向,势必会带来颠覆式的用户体验。它追求的不是替代手机,而是在特定场景下比手机更便捷。


第二,它天生具备强烈的时尚和个性化属性。这意味着,一旦被用户接受,它的消费频次可能远高于手机。现实中很少有人会同时拥有七八部手机,但拥有七八副不同款式、搭配不同服饰和场合的眼镜,却十分常见。消费者会为了颜值、为了IP联名而持续买单。


第三,技术突破正持续为行业注入强心针。去年以来,ChatGPT等国内外大语言模型的爆发,极大地提升了智能眼镜的AI能力,让它从一个简单的显示和录音设备,变成了一个真正懂你的个人助理。


而且,智能眼镜能蹭到的技术风口,远不止AI一个。例如,脑机接口技术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被视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核心。而智能眼镜由于紧贴头部,非常适合用于更精准地捕捉脑电信号;其沉浸式显示特性,也与脑机接口的“意念操控”高度契合。今年初,已有品牌开始布局脑机接口智能眼镜,另一家公司发布的同类产品首批货源更是几分钟内售罄,显示了市场对前沿技术融合产品的极高热情。


最后,让我们看一组对比数据。2025年,全球手机应用总量约600万款,而智能眼镜的应用总量仅有约5000到8000款。这意味着,一旦智能眼镜的普及度提升,仅应用生态这一项,就存在着巨大的创业空间和就业机会。有第三方机构预测,随着智能眼镜出货量激增,未来三年,其应用生态将加速扩容,有望突破数万款。


智能眼镜的发展之路,充满了曲折与反复,时而停滞,时而飞跃。前人失败的教训、当下成功者的经验,以及本土品牌逆袭的启发,共同构成了后来者宝贵的“入局宝典”。


而现在,我们或许正站在智能眼镜即将起飞的临界点上。一个新的计算平台正在我们眼前缓缓成型,它所带来的机遇,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核心产品
    联系方式
      Public QR Code
      官方公众号
      Affairs QR Code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