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数字人技术正从新奇的概念,迅速转变为许多企业内容创作、客户服务和品牌传播的标配工具。面对这个新兴市场,企业决策者们开始频繁地接触各类数字人解决方案提供商。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最常见的动作就是:比价。

拿到几家厂商的报价单,对比上面的订阅费、用量费和初始费用,然后选择那个“看起来”最划算的。这似乎是一个标准、理性的采购流程。然而,正是这个看似合理的流程,将绝大多数企业引入了一个巨大的认知误区和决策陷阱。
我们可以将这个误区形象地称为“数字人成本的冰山模型”。企业们激烈讨论和比较的,仅仅是漂浮在水面之上、肉眼可见的冰山一角。而真正决定项目成败、消耗企业预算、影响长期战略的,是隐藏在水面之下,那庞大得多的冰山主体——隐形成本。忽略它,企业面临的不是一次成功的采购,而可能是一场漫长的资源消耗战。
本文的目的,就是带领您潜入“水下”,完整地审视这座冰山的全貌,建立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成本评估框架,帮助企业做出真正具备长远价值的明智选择。
第一部分:水面之上——清晰可见的“价格标签”
任何企业在初步接触数字人解决方案时,首先看到的就是这部分成本。它们是厂商报价单上的明码标价,是采购流程中需要直接审批和支付的费用。这部分成本主要包括:
1.订阅费用:这是最常见的收费模式,通常按月或按年支付。它可能对应不同级别的套餐,区分基础版、专业版或企业版,不同版本在功能、支持的视频分辨率、可用数字人形象数量上有所差异。
2.用量费用:基于资源消耗的计费。最常见的是按视频生成的最终时长(例如,按每分钟或每秒钟)计费。有些平台也可能根据视频生成的条数,或者数字人使用的时长来收费。这种模式在初期、用量少的时候,显得非常灵活和低成本。
3.初始费用:可能包含的一次性费用。例如,如果企业需要定制一个专属的、高度仿真的数字人形象,就需要支付一笔“形象克隆”或“模型训练”的费用。有时,平台的开通、系统的初步对接也可能产生一次性项目费用。
这些显性成本是透明的,易于比较。销售代表会清晰地告知您这些数字,财务部门也能轻松地将其纳入预算。然而,一个必须被清醒认识到的事实是:这些水面之上的费用,仅仅构成了企业为数字人项目总投入的一小部分。真正的挑战和成本大头,潜藏在深水区。
第二部分:水面之下——决定项目成败的三大“隐形成本”
这些成本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份正式的报价单上,它们像幽灵一样,伴随着项目的推进而逐渐显现。它们不直接体现为对服务商的支付,却会持续地消耗企业的资金、人力和战略机会,对项目的真实投资回报率起着决定性作用。
隐形成本一:规模化成本——增长的“悖论”
许多数字人服务商,特别是采用SaaS模式的平台,热衷于推广其“按量付费”的灵活性。他们宣称:“用多少,付多少,没有浪费,起步轻松。”这在项目测试期或小规模应用阶段,确实很有吸引力。
但问题在于,企业部署数字人,目标通常是增长和规模化。我们设想一个成功的场景:企业的数字人视频效果很好,从最初每天生产1-2条测试视频,扩展到需要为不同产品线、不同区域市场、不同社交媒体平台账号,每天生产数十条甚至上百条视频。

此时,消耗制计费的弊端就会暴露无遗。您的成本不再是固定的月度订阅费,而是与您的产量直接挂钩,呈线性甚至指数级增长。您投入越多,做得越成功,需要支付的费用就越高。这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增长悖论”:业务规模的扩大,带来的不是边际成本的递减,而是一个不可预测的、持续膨胀的预算黑洞。
这种成本结构,本质上是在对企业的“成功”征税。它无形中为企业的规模化扩张设置了一道财务枷锁。当团队因为成本顾虑而不敢放手生产内容时,数字人项目的战略价值就已经大打折扣了。
隐形成本二:风险成本——技术底座的“隐患”
数字人市场的繁荣,吸引了众多背景各异的参与者。其中,不乏一些技术实力有限的服务商。他们可能基于开源的技术项目进行简单的二次包装和界面美化,就推向市场。选择这样的服务商,等于为企业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其风险成本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数据安全风险。数字人的训练和使用,尤其是高度仿真的定制形象,涉及到企业创始人、员工或代言人的肖像、声音等核心生物特征数据。这些是企业的数字资产,一旦泄露或被不当使用,后果不堪设想。一个缺乏自研核心算法、安全投入不足的服务商,其数据存储、传输和处理的流程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能抵御日益复杂的网络攻击?如果发生数据泄露,企业损失的将不仅是金钱,更是无法挽回的品牌信誉和公众信任。
2.质量与稳定性风险。基于“魔改”开源技术的平台,其输出效果往往像“开盲盒”。今天生成的视频口型精准、表情自然,明天可能就出现画面闪烁、音画不同步或动作扭曲。这种质量和性能的不稳定,会给商业应用带来巨大的麻烦。市场团队可能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反复修改、重新生成,严重拖慢内容上线节奏。更糟糕的是,一条质量低劣的数字人视频公开发布,会直接损害品牌的专业形象,让消费者对企业的技术实力和用心程度产生怀疑。这种对品牌价值的隐性伤害,其成本难以估量。
隐形成本三:机会成本——被锁定的“未来”
这是最容易被忽略,但可能代价最高的一项隐形成本。它指的是,因为选择了一个封闭或能力不足的平台,而导致企业错失了利用数字人技术实现更大价值的机会。
1.灵活性与绑定风险。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提供的数字人服务,往往深度绑定在其自身的生态系统内。初期使用可能很方便,但一旦深入,企业会发现很难将数字人能力与其他第三方工具(如CRM系统、内部内容管理平台、营销自动化工具)进行集成。您被锁定在单一厂商的围墙花园里,丧失了选择更好、更便宜工具的自由,也丧失了作为客户的议价权。未来想要迁移,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
2.自动化与效率瓶颈。在AI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实现流程的自动化,从而获得规模化效率。如果数字人仅仅是一个需要人工操作的孤立软件,那么它只是一个“工具”,价值有限。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可能需要数字人能力能够通过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被直接调用,无缝集成到其自动化的内容生产线、智能客服工作流或在线培训系统中。

如果服务商不提供强大、标准的API接口,就意味着企业无法实现这一点。数字人永远是内容生态中的一个“孤岛”,需要大量人工介入,无法成为驱动业务自动化的“生产力引擎”。您因此错失的,是整个组织运营效率的跃升,这是在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中,最宝贵的机会。
第三部分:战略选择——如何构建高效能的数字人资产?
面对这座“成本冰山”,一个具备战略眼光的决策,不应是简单地寻找水面之上报价最低的选项,而应该是选择一个能够系统性化解、甚至消除水下隐形成本的解决方案。这样的解决方案通常具备以下三大核心特质:
特质一:可预测的成本结构。
理想的模式是采用固定费用制。企业支付一笔固定的年度或月度费用,即可在约定的资源范围内(例如,支持一定数量的并发任务、用户或集成节点)无限制或高额度地使用数字人服务。这种模式将成本从“可变”转为“固定”,使得企业财务预算清晰可控。它解开了“增长悖论”的枷锁,鼓励团队大胆创新和规模化应用,因为更多的使用不再意味着更高的直接成本。企业的成功,真正能带来更高的边际效益。
特质二: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
合作伙伴必须拥有完全自主研发的核心算法和技术栈。这不仅是高质量、高稳定性输出效果的基石——因为技术团队能深度掌控并持续优化每一个环节——更是企业数据安全的根本保障。自研技术意味着服务商有能力、也有动力投入最前沿的安全技术,建立严格的数据治理规范,从底层架构上确保客户数据资产的机密性与完整性。选择这样的伙伴,就是选择了一份长期的技术稳定性和安全保障。
特质三:彻底开放的集成能力。
解决方案必须提供标准、强大且文档完善的API接口。这是将数字人从“孤立的操作工具”转变为“企业的生产力引擎”的关键。通过API,企业可以将数字人的内容生成、播报、交互等能力,像乐高积木一样,灵活地嵌入到任何需要它的业务系统中。无论是自动生成产品介绍视频并发布到电商平台,还是在智能客服中无缝切换至数字人进行可视化解答,亦或是为内部学习系统自动生产培训课程,都变得轻而易举。这实现了真正的流程自动化,释放了数字人的最大战略价值。
从比较“价格”到衡量“价值”
评估数字人解决方案,切忌只比较报价单上的数字。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更深、更广的维度,去衡量其综合的“价值”。
“数字人成本冰山模型”揭示了一个核心事实:一个真正优秀的解决方案,其价值不仅在于水面之上的价格具有竞争力,更在于它能通过先进的商业模式和坚实的技术能力,将水面之下那足以吞噬企业预算和战略机会的庞大隐形成本,消弭于无形。
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寻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而言,放弃那些看似便宜、实则布满陷阱的短期选项,转而选择能提供“固定成本、技术自主、开放集成”模式的合作伙伴,是穿越市场迷雾、确保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真实商业价值的理性与必然之选。这不再是一次简单的软件采购,而是一项关于未来数字竞争力的战略投资。